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一名學生趁大家下課不注意,偷了同學的手機,警察以普法教育、感化的方式,既保護了這名學生的自尊心,也讓他認識到了錯誤,最終手機物歸原主。
這不是某個校園里的生活片段,而是由青海湟川中學學生自導自演的普法類微電影《手機》里的情節。影片發布到網上后,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這部微電影總時長7分35秒,旨在向廣大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識。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是故事情節相對來說比較完整,學生們演得有模有樣。影片推出至今,網絡點擊量突破1.4萬次。
“厲害!現在的中學生掌握的技能還真多。”“學生們學以致用,以微電影的形式給大家上了一堂很好的法治課。”網友們對這些中學生稱贊不已。
導演孫汀雨說,拍攝微電影時,恰逢西寧市舉辦“中小學生電影節”,為積極響應電影節活動,學校光影社的社員們決定拍攝一部普法類的微電影,增強大家的法治觀念,提升法律意識。
“這相當于一次生動的法律實踐活動,讓我們能真切感受法律的魅力,從而自覺地摒棄不良習慣,做個知法懂法的好青年。”制片人張昊正南說,影片能引起這么多網友的關注,大家喜出望外。
編劇任鴻業說:“通過電影,我們想向廣大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識,同時弘揚誠實守信、知錯善改、團結友愛的優良品質,傳播社會正能量。”
這部微電影由攝影愛好者樊宜坤同學拍攝,樊宜坤表示,微電影在拍攝角度、展現人物形象、視覺效果及色彩的調整等方面要求較高,因此,對于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雖然微電影拍攝時有好幾幕,但是剪輯出來不到8分鐘。“因為拍攝時間短,但后期剪輯復雜,要保證影片故事的自然銜接,就要不斷篩選組合,只能在學習之余來完成。”負責剪輯的何悠同學說。
《手機》從策劃、拍攝到剪輯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拍攝時,劇本只有大框架,是全體主創人員邊拍、邊討論,才有了其中的細節。
“我們拍攝這部微電影,就是希望當同學們在人生道路上迷失自我的時候,能帶給他們啟示,積極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飾演警察的李瑞愷說。
“看過這部微電影后,還是感覺挺贊的,劇情雖短,但是故事銜接自然,對青少年乃至全社會都有著非常好的教育意義。”湟川中學團委書記李潔說。
《手機》一經發布,在校內反響良好,網絡的點擊量也持續攀升。主創人員紛紛表示,這部微電影雖然是業余之作,但是拍攝過程讓大家收獲很多,他們希望借助網絡的力量,讓更多青少年知法懂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