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關加村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陳郁報道)走進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尕讓鄉關加村,蜿蜒干凈的鄉村小路、青磚白墻的農家莊廓、風光旖旎的春日美景映入眼底。
誰曾想到,如今這如詩如畫的高原美麗鄉村,過去是滿山石頭溝連岔,產業基礎薄弱,生活艱苦,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苦難”之地。曾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村,因村黨組織缺乏凝聚力戰斗力,還戴上了“軟弱渙散”的帽子。
近年來,關加村搶抓鄉村振興重大戰略機遇,通過建強班子、優化隊伍、移風易俗、壯大產業等一系列務實舉措,補短板、強弱項,抓轉化、促提升,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昔日的“后進村”逆襲成為遠近聞名的“標桿村”。
關加村位于貴德縣東北部,平均海拔2960米,是一個漢藏混居、以農牧業為主的行政村。2017年以前,村黨支部軟弱渙散、經濟發展滯后、政策落實不力、矛盾糾紛突出、思想觀念落后,諸多問題嚴重制約著村子的發展。
2017年,抓住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契機,尕讓鄉黨委嚴格按照程序選出了辦事公道、群眾認可、干事能力強的新一屆村“兩委”班子。2021年又把學歷更高、更年輕的后備干部吸收到“兩委”班子中,高標準實現了“三優三強三過硬”目標,村“兩委”班子團結務實的風氣逐步形成,干事創業視野不斷拓寬,綜合素質有效提升,班子戰斗堡壘作用日益凸顯。
“現在我們的村干部有文化、有能力、辦事‘干散’,一心帶領我們增收致富,大家都得了實實在在的實惠,當然要支持他們。”關加村老黨員韓國民豎著大拇指繼續說道,“前幾年我們村干部選舉是個頭疼事,現在選舉公平公正,新班子成員黨性強、能力強,村里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家家都有分紅,大家打心眼里支持他們。”
關加村以建班子、強隊伍、樹新風為著力點,通過“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學習借鑒貴南縣塔秀鄉達玉村等先進做法,結合實際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組織開展五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等評選評比和文化活動,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營造了全村上下團結一心謀發展的良好社會風尚。
“原來我們這里彩禮高達十幾萬,還不包括家里蓋房子需要的錢和買‘三金’等花費,實在是負擔不起,兒子娶媳婦這樣的喜事反而讓我們發愁。現在好了,村里制定的村規民約寫得清清楚楚,紅白事連酒席幾桌、煙酒標準都明確規定了,兒子娶媳婦面子里子都有了,兩人歡歡喜喜把婚結上了。”關加村村民桑杰尖參滿臉喜色地告訴記者。
要想從根源上擺脫貧困面貌,必須強化“自我造血”功能。
關加村“兩委”班子著力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出點子、謀思路、下功夫,2017年以來累計投入121萬元資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先后購置18頂帳篷,打造6戶農家樂、1處自駕游營地。整合資金2230萬元,提檔升級小千戶至松巴旅游公路環線,帶動輻射周邊村莊共同吃上“旅游飯”。短短幾年,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華麗蛻變,2021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35.5萬元。
村民青陽見措以前一直以打零工為生,兩個孩子年幼待哺,一家四口曾幾度掙扎在貧困線邊緣。2019年村“兩委”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打造了5戶農家樂。游客多了,青陽見措也抓住機遇,開始經營旅游帳篷出租,用她的話說就是守著家門口就掙到了錢。“以前生活在這里只想著外出打工掙錢,自從村里開始發展鄉村旅游,山溝溝里的石頭都變成了游客搶著要去拍照的‘網紅地’。夏天路上停滿了車,我們的帳篷供不應求,要提前預約才行哩。”
如今的關加村,一件件“疑難雜癥”得到妥善解決,一個個“短板弱項”補齊拉長,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群眾致富,先后獲得縣鄉“先進基層黨組織”“脫貧攻堅先進村”、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等多項榮譽,一個富有凝聚力戰斗力、煥發生機活力的“幸福村”正在鄉村振興大道上闊步向前。
關鍵詞: 第十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