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在海拔3200多米的泉吉草原上,經常能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常年在青海湖畔走來走去,手拿一個夾子、一個蛇皮袋、一把鐵鍬等簡單的工具給草原做保潔,他們就是泉吉鄉的村級保潔員們。
45歲的土布旦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年乃索麻村的保潔員,牧民出身的他中等身材、體格壯實,古銅色臉龐上那雙明亮的眼睛目光堅毅,一頭濃密的黑發讓他更顯青春活力。他是村里的報賬員,也是全鄉38名草原管護員之一。“從小到大,我從沒離開過草原,這是我愛的家鄉。”土布旦說。帳篷里出生、牛群中嬉戲、馬背上成長的他對草原有著深厚的感情。
然而,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大量游客的涌入,產生了大量的生產生活垃圾,起風的時候垃圾漫天,風停了垃圾散布滿地。“有的牛羊不肯進食,死后剖開它的肚皮一看,胃里全是彩色的塑料袋。”這一切,土布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隨著牛羊誤食塑料袋致死的事件頻發,群眾意識到了垃圾的危害,開始主動撿垃圾。2016年起,剛察縣陸續開展創建全域無垃圾示范縣、推廣垃圾分類等活動,“現在鄉親們不但自己不亂丟垃圾,而且還制止別人亂扔垃圾。”土布旦說,大家的觀念在悄然變化,對垃圾處理的方式也在升級。而今,鄉里的每個村都配備了環衛垃圾車,他們村還用上了大型垃圾箱,清運垃圾更高效,大家對環境保護的要求隨之提高。
泉吉鄉把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提到了優化環境、展現形象、惠及民生的高度,以干部帶頭,全民參與的方式強力推進。鄉黨委副書記蘭海龍說:“隨著環境整治逐步深入,群眾的自覺性不斷提高,由‘要我整治’轉變成了‘我要整治’。”2021年,全鄉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110場(次),參與人數達1560余人(次),切吉村和寧夏村被評為“省級衛生村”。
暮春時節,土布旦如往常一樣,開著垃圾車去清運垃圾。不一會兒,塑料、尼龍、破麻布、鐵皮、玻璃罐子……裝滿一車。返回途中,他給遇到的牧民發放藏文《環保手冊》,并向其講解妥善處理垃圾、保護環境的知識。“來過草原的人們都自覺帶走自己產生的垃圾,甚至撿走別人留下的垃圾,加入‘保潔隊’的人越來越多啊。”土布旦笑呵呵地說。
如今,泉吉鄉草長鶯飛、街道干凈、村莊整潔。群眾都將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回收點,有時還自發上山撿垃圾或巡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逐漸成為了每個人的日常習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