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達坂山上的積雪依然很厚,一條條溪水依山勢緩緩流淌,匯入滔滔大通河,滋養著世居河兩岸的居民。其中一支流經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東川鎮寺爾溝時,形成了一個狹長的谷地,這里居住著二百多戶人家。這就是寺爾溝村,村民叫這條河為寺爾溝河。村民祖祖輩輩以養殖牛羊為生,也因此走出了一條發展振興之路。
村民個個都是養殖土專家
寺爾溝村四面環山,一條小河穿村而過。牛羊一會在山上吃草,一會在河邊飲水,幾名村民在家門口聊家常,這份安逸令人向往。
寺爾溝村位于門源縣東川鎮東南部,西臨陰田鄉措龍灘村,東至東川鎮巴哈村,北依大通河,南枕達坂山,這里依山而建,臨水而居,有著最具原生態的美景。
村里的護林員祁生福說:“我在村里當了12年護林員,每天都要到達坂山腳下巡護。這幾年,村民們保護生態的意識越來越強,經常能看到以前從沒見過的鳥類出沒,周圍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景色越來越美?!?/p>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村里有4萬多畝集體草場,正是依托天然的生態資源,寺爾溝的村民一直以發展養殖業為主。寺爾溝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共有251戶986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養殖牛羊。
寺爾溝村黨支部書記喬德清介紹,正是依托這樣的優勢,村民們練就了一身養殖本領。
“家里的牛羊病了,村民們都能對癥下藥?!眴痰虑逭f,村里的常住戶家家都有一個養殖牛羊的“土專家”,身為村里的黨支部書記,喬德清引以為傲。
養殖業帶富一家人帶活一個村
6年多以前,寺爾溝村還是省定重點貧困村,有40多戶貧困戶。為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盡快脫貧摘帽,村里成立了門源縣村企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占地面積30畝,主要建設牛羊畜棚、畜草棚等,發揮村里的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
村民們也轉變思維,拿出“比趕超”的精神狀態,開始發展自己的產業。因3個孩子上學,丈夫又體弱多病,家里的所有重擔落在村民祁生蓮一個人身上,她既要照顧家庭,還要操心家里的二十多只羊,有些力不從心。
2016年,祁生蓮一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她通過惠農政策,貸了5萬元無息貸款,擴大養殖規模,不僅養羊,她還養牛。第二年,靠養殖業她就賺了四萬多元,加上她擔任村里護林員的收入,很快達到脫貧標準。
“非常感謝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讓我們一家提前脫貧。我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我們家打算在縣城買套房,我相信未來會更好?!逼钌徴f。
如今,寺爾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早就過萬,村集體經濟的“家底子”也越來越厚實。2016年,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產業扶持資金投入合作社后,這些村民每人每年能拿到640元分紅款。之后,村兩委以及駐村工作隊主動爭取到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縣級統一整合開展光伏電站項目。
2019年,村集體經濟注入資金160萬元,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投入門源縣城投公司,每年實現資產收益12.8萬元。村里的集體經濟越來越多,村民的收入也越來越好。
規模養殖未來可期
去年,海北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玉瓊到寺爾溝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初到村里時,王玉瓊借宿在村民家里。為解決她的住宿問題,喬德清在幸福大院給她找了個住處。
在聯點幫扶單位海北州民宗委和門源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幫扶下,寺爾溝村通過發展產業脫貧、村企合作社等渠道,走出了一條“光伏發電+生態管護+脫貧戶”的綠色發展之路。
后來,幫扶單位又為寺爾溝村的養殖業發展爭取資金,并爭取資金對寺爾溝村的合作社進行提升擴建,擴大養殖規模,提升養殖科學化、專業化水平,發動村內養殖大戶全部進養殖場養殖,進一步實現人畜分離,大力發展生態養殖。
村里還有很多事要做
這幾年,為了村里的發展,喬德清經常自掏腰包,但他毫無怨言,只想帶領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
如今,寺爾溝村正在以新型農牧業產業發展為引領,圍繞建設“以精品草原生態風光、生產加工、牧民民俗體驗、鄉村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為目標,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自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東川鎮黨委、政府和寺爾溝村兩委采取“支部謀發展、黨員爭示范、群眾齊參與”的模式,繪就寺爾溝村近、中、長期規劃圖,以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為目標,做活做好農畜產品、打造景村一體、休閑生態游三篇文章,努力實現農工商文旅融合發展,鄉村產業多元化全面發展,形成具有寺爾溝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努力把寺爾溝村建設成為青海省鄉村振興示范村。
推進廁所革命、污水處理、垃圾整治、民房立面改造,從生活上引導村民改變生活習慣,進而改變農村的基本面貌,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寺爾溝村的村民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關鍵詞: 第十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