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因和諧而美好;鄰里關系,因和諧而溫馨。當城市按下暫停鍵,我們卻感受到了微信群的“抗疫溫度”,近鄰之間盡力解決著他人的各種急難愁盼。溫暖,觸手可及……
這幾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讓廣大市民每日只能困守在家里。連日來的足不出戶,讓我關注到了微信里的小區業主群,親歷親見,發現了一個新現象:小區業主群變得活躍了,“鋼筋水泥森林”之中,那些平日里素不相識的鄰居們熟絡起來,鄰里間的互幫互助,為居家抗疫生活增添了許多溫情,拉近了鄰里之間的距離。
“做核酸需要帶身份證嗎?”“寶寶做核酸前怎么生成信息采集碼?”“老人不太會用手機填寫信息,兒女不在身邊,能不能幫幫忙?”一些居民在業主群里求助。很快,其他業主作出回應,充當起“在線客服”;一些細致的業主,還囑咐老人和孩子做好保暖后再去排隊。大家不停地回復問題,想對策、伸援手,迅速開啟了微信群互助的功能。
“親們,小區哪里能買到牛奶啊?娃娃的口糧斷了。”“我家里有存貨,你在幾號樓,現在給你送過去。”“我們在家里,不知道啥時候來菜。你在群里喊大家可以買菜了,有你這樣的熱心鄰居真好。”……自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后,鄰里之間每天交流溝通的,都是各種各樣的互助信息。如果有哪戶居民家里缺個什么,或者有多余的生活物資,只要在群里喊一聲,總能得到熱心回應。
盡管疫情期間的居家生活有些單調,但看著小區業主群的對話,讓人平添許多感動。這種親密的鄰里關系仿佛回到了童年時代,去隔壁的阿姨家借一點調料、一瓶醋;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趕緊要送給鄰居家;誰家爸媽忙,幾個孩子就湊到鄰居家里吃飯……童年的那波美好記憶瞬間涌上心頭!時代雖然不同,但人間的溫情未變。于是,我改掉了“消息免打擾”的模式,也開始對一位寶媽的求助信息做出回應,并約好“送貨”時間和地點。
之所以能共情,很多人都明白:“遠親不如近鄰”。當下,這句老話也有了新的詮釋:在危難、困頓之時,鄰里間更應該互幫互助,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共克時艱,共渡難關。
隨著時代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鄰里關系變得有些疏遠,人們來往不多,許多時候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可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疫情,讓大家在患難中煥發出蟄伏的真情,不約而同地向求助者伸出援手。被一股股愛的暖流撫慰的小區,每天都在傳送著滿滿的正能量,讓人再次信服詩人昌耀滾燙的抒寫:“是的,在善惡的角力中/愛的繁衍與生殖/比死亡的戕殘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能在一座有人情味的城市里生活,于你我他而言,本就是幸運的。如今,在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我們開始摒棄“對門相見不相識”的淡漠,跨過“熟悉的陌生人”的溝壑!在小區業主群,還有其他微信群里,我看到也感受到了,很多人正用積極的態度、最質樸的方式“心手相牽”、守望相助,患難見真情并傳遞出和諧的鄰里之聲,讓城市更有溫度。
等到疫情結束,我想握握鄰居的手,看看藏在口罩下的笑臉。我相信,這一天不會等得太久。
關鍵詞: 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