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如果讓你們再搬回去,你們愿意不?”
“這里的條件很好,誰都不想搬回去!”4月19日,面對我們的提問,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泉口鎮沈家灣村的搬遷戶莫國錄堅定地說。
搬遷前,后溝村和沈家灣村的人有“三難”,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搬遷后“三難”迎刃而解。
“太苦了!”回憶起以前的生活,莫國錄搖搖頭,僅孩子上學要到近9公里以外的泉口鎮,家里人每天早中晚騎電動車接送,因為住在溝里,遇上下雨或者下雪,都沒辦法出村。
村里的地都在山里,農機上不了山,至今都是“二牛抬杠。”收成全看年景,0.067公頃青稞地,勞累一年也就能收200多元錢,家家生活都很困難。
2020年,泉口鎮后溝、沈家灣兩村共計437戶1587人整體搬遷至浩門鎮惠澤園小區。小區內的一樁樁鱗次櫛比的樓宇,坐落在浩門鎮南邊。如今,小區內停滿了大大小小的車輛。后溝村黨支部書記黃延德笑著說,今年后溝村和沈家灣村村民的自家小轎車至少增加了二三十輛。
每一棟樓、每一個單元既有后溝村的、又有沈家灣村的,為便于管理,在兩村黨支部的組織下,聯合成立了惠澤園小區業主委員會。
業主委員會實行雙組長制,下設物業服務隊、財務辦公室和監督委員會及各單元長、樓長、村警等,全面負責小區業主權利維護及設施設備維修、安保社區活動的組織等,適應小區化的生活方式。
推開劉發財老人的房門,看見被子整整齊齊疊在床上,房間內臥室、衛生間、廚房一應俱全。“我一分錢也沒出,全靠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才住進了這么好的樓房。”說起搬遷后的好處,68歲的劉大爺依然很激動。
小區針對單身及獨居的老人,專門又蓋了一幢單身公寓樓,像劉大爺這樣獨居的老人,每人有一間居住的房間。黃延德說,公寓里身體硬朗點的都出去打工了。
搬到縣城后交通便利,出門就有公交車和出租車,別說是年輕人,歲數大一點的老人都坐不住了,紛紛出去找了份活干,再沒有像過去一樣,一天到晚“曬墻根”混日子了。
“我們村有光伏發電的分紅,還有三層商鋪,也都租出去了,這些都是村集體經濟,村里200公頃地,也都流轉給了種植合作社。”為了減輕搬遷村民的負擔,黃延德和沈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孔慶吉,通過召開群眾大會,決議小區物業費由兩個村村集體經濟來承擔。
“在城里只要勤快點都能掙上錢!”60歲的王永虎在縣城一家酒店當保安,每個月有2000元工資,對他來說,已經很開心了。
王永虎兒子兒媳在縣城開了好幾年的小吃店。沒搬遷前,小兩口就在縣城租房住,慘淡經營小吃店。王永虎在村里還要接送孫子上學,搬遷到縣城后,王永虎第一時間給孫子轉了學。
搬到縣城后就業機會多了,村里歲數大的都去當保安了,婦女們在商場當導購員,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一份穩定收入。“家家戶戶住的樓房,干凈、暖和、舒適,別人都羨慕!”王永虎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