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為了讓偏遠牧區的孩子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孩子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他——王現忠,帶著這個使命,從山東聊城來到青海牧野。
這里是青海湖畔的海濱藏城剛察。四季輪回,大湖的風聲總是在浪尖舞蹈;寒暑交替,仙女灣的鳥鳴不時劃過寂寥的心靈。
提起聊城,王現忠不無自豪——那是孔繁森的故鄉“江北水城”。而現年49歲的王現忠,是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的正高級教師、政教處主任、山東省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優秀輔導員、聊城市教學能手。
2021年2月,他義無反顧地背起行囊,援青來到了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
到了剛察縣,王現忠一邊下車,一邊仰望觸手可及的藍天,不停贊嘆著海濱藏城的宜人風景。可同時,他一手扶著車,一手撫著胸口,拼命地喘著粗氣,緩解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王現忠不得不承認,妻子對他來這里工作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
那是2021年1月,時逢寒假在即,自己所在的學校接上級通知,需派遣一名中層干部援青,幫扶青海省剛察縣發展教育事業。思慮再三,他報了名。
“查閱了許多剛察縣的資料,我明白這是一方高寒缺氧的苦地方,但援青是國家的大戰略,況且在這里我也能為高原的孩子盡一份綿薄之力,我有責任去盡這份義務。我擔任過六年的年級班主任、八年的政教處主任,熟悉學校的教育教學等很多方面的工作……”
在醫院工作的愛人得知王現忠要去援青時,不禁落了淚:“兒行千里母擔憂,爸媽都快八十了,還要為你日夜操心。再說你自己,快五十的人了,心臟和血壓能適應得了那兒的環境嗎?”雖然嘴上是這么說,臨行前,妻子還是為他細細打包著行李,塞了滿滿一大包藥品——有保護心臟的丹參滴丸、速效救心丸、輔酶Q10、穩心顆粒、紅景天等;還有壓縮了一遍又一遍的御寒衣物……
剛察海拔3300米,一年有九個月供暖期。而聊城極寒氣溫最多也不過零下10攝氏度,來到這里對他而言,的確是個挑戰。
送別時,校領導再次明確了支教的工作任務,他將擔任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副校長,同時任教兩個班的物理課、兼任物理備課組長。
如今,一年多的時光過去,在別人眼里真得可能只是白駒過隙的一瞬間。可是,這一年多時間,對王現忠而言意味著什么,只有他自己最了解。
在剛察的一個個夜晚,每每被高反折磨得夜不能寐時,頭腦里總是反復播放著這樣的靈魂拷問:“援青為了什么,在青能干什么,離青能留什么”。
更多時候,王現忠想到牧區的孩子們,生活環境如此艱苦,吸著相當于內地百分之70%的氧氣,在為考上一所好學校而拼盡全力,自己支教只有一年半的時間,怎么堅持不下來?于是,他有些汗顏,為自己腦子里時不時閃現的退縮念頭感到羞愧。
為改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王現忠通過充分調研,引進了聊城一中的教學理念——“以學定教”,將高效課堂建設落到實處。他為全校教師開設《學習的“金字塔”理論解讀》《“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課堂教學六環節實施辦法》《說課的七個要素》《信息技術與初中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等專題講座,確立“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勤反饋、強糾正”的教學策略,并舉行示范課現場教學觀摩活動,促進教師間互相學習、相互交流。
王現忠明白,對剛察民族中學而言,僅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還遠遠不夠。一艘巨輪要遠航,除了目標明確,航線保障也很重要。
教學評價是學校的辦學指揮棒,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他發現剛察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缺少合理、科學的評價制度,難以很好地調動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他借鑒聊城一中的系列評價辦法,結合民中的實際情況,起草了《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教師職稱晉升辦法》《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教師職稱晉檔辦法》《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教師考核方案》《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班主任評價辦法》《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職員的評價辦法》等許多切合實際的規章制度,希望借助管理制度努力做到:既重視結果評價,更重視過程評價;既重視教學成績,更重視育人效果;既重視達標評價,更重視增值評價。
他要讓科學合理的評價成為教師干事創業的“指揮棒”,打造一支充滿活力、不畏艱險的教師隊伍。教育的根本是教書育人,解決了理念和制度問題,王現忠開始思考,如何針對剛察民族中學的特殊情況,在這個少數民族學生過半的學校更好開展立德樹人工作?他結合學校已有教育、教學的思路,注入山東的管理經驗,幫助學校建立了“12345”的教學工作新思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王現忠的倡議下,剛察民族中學開展了師徒結對幫扶活動,援青教師每人至少帶一名“徒弟”、通過基本功大賽、公開課、同課異構、師徒交流等方式培養年輕教師。課前備課指導,課中聽課指導,課后反思指導,一步一步分析,環環相接引領,經過一年多的培養,山東聊城援青教師所帶的“徒弟們”,紛紛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青年骨干教師、中堅力量,這個過程,雖苦猶樂。
為發揮援青教師的集體智慧,他牽頭成立了王現忠名師工作室。把來自各地的援青教師聚攏到這里,明確援青教師的工作任務,即每人每學期要做到“六個一”:上好一次示范課,帶好一名徒弟,教好一門學科,開展好一場專題講座,參與好一項愛心幫扶活動,寫好一篇援青工作總結。
2022年春天,青海湖的風悠悠拂過,看著越來越充滿活力的剛察民族中學,王現忠的笑容浮現在黝黑發皺的臉龐上。
在這一切付出的背后,他顯然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比如,在剛察民族中學工作的頭幾個月,辦公室在三樓,從一樓到三樓,他中間要休息兩次才能爬上去;再比如,不論講課還是辦講座,說話時間一長、語速一快,就氣喘吁吁;還有,由于高原反應,一晚上只睡三四個小時,有時還頭痛得厲害,實在沒辦法,就喝一袋三九感冒顆粒;更要命的是,血氧飽和度不到90,而心率卻達到100多,血壓的低壓值超過100。
一次,他給全校師生上示范課,在做慣性演示實驗時,因說話較多,他的手一直在發抖,以往在平原一個很簡單的實驗,在這里連續做了多次都沒成功,一時間,他的額頭掛滿汗珠。
前排學生何文濤發現情況不對,趕忙搬來椅子讓他坐下,含著淚說:“老師,這是高原反應,你休息一下,我來替你做……”
王現忠所教的班里,有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的學生,是民族大融合的班。在支教的歲月里,師生之間深厚的情感在彼此內心積淀著……
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王現忠十分注重對學生思想的教育,關注學生心態的細微變化。
班上有位叫穆沙的同學,一直沉默寡言,經了解,王現忠知道了穆沙的身世。媽媽是植物人,父親又患有腰椎殘疾。
得知此事,王現忠買了日用品和學習用品,去穆沙家中家訪。在深入交流后,穆沙的父親對他從防范到信任,直到感謝。臨走,王現忠悄悄地留了1000元現金。為幫助穆沙走出自卑,他課上課下一直關注著穆沙,從學習到生活,事無巨細,直到穆沙學習成績一天天提高,自信的笑容重新回歸孩子天真的面龐。
一年多來,除了剛察縣民中的內部革新,王現忠更是充分利用山東優勢教育資源,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采水城之甘霖,潤藏城之教育。他和聊城支教教師一邊為高原莘莘學子傳道授業解惑,一邊用實際行動牽手后援團隊捐資助學,在內地與高原、老師與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交往交流交融交心的彩虹之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