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時值三月下旬,行走在海東市樂都區湟水河兩岸,野鴨的身影不時從蘆葦叢中飛出,微風吹動岸邊新發芽的柳枝輕輕擺動,河畔的迎春花、杏花、桃花爭相盛開,一派春光明媚之色。
對于生活在河湟谷地的人來說,湟水河不僅是黃河上游流域最大的一級支流,更是“母親河”。城市村莊都依河而建,蜿蜒的河道相連如血脈,滋養著兩岸的生命與文化,成就了每個人對這個地方的記憶。
“小時候,河水特別清,夏天我們經常下河去游泳摸魚,后來水被污染變得又臟又臭,河里也沒有魚了。”李善順,現為樂都區水利項目服務中心湟水河河道治理項目負責人。作為土生土長的樂都高廟鎮人,他自小在河畔長大,親身經歷了湟水河從清流成污水的往事。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兩岸人口越來越多,部分河道受汛期洪水威脅,塌岸、滑坡等河岸再造現象時有發生,加之嚴重的亂采、亂倒、亂排、亂挖和人水爭地,湟水河行洪寬度越來越窄,導致河道的行洪能力變差。“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是河水污染、河岸坍塌、汛期受洪水威脅最嚴重的時候。”李善順說。
1998年至2012年,國家下達8期共7440萬元投資,修建防洪堤16.84公里,對區域內的湟水河防洪和美化起了很大作用,但還遠不能滿足樂都城鎮化發展的需求。“1998年至2015年,新建防洪堤76.64千米,整個湟水河段治理率達67%,有效保護了樂都區高店、雨潤、高廟等5個鄉鎮的防洪安全。”樂都區水利項目服務中心副主任王艷說。
隨著治理工作的推進,當地的治河理念也在發生變化。2014年起,樂都治理河道時堅持生態、防洪兩手抓,在修建防洪設施時也注重保護環境。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和巡河湖制度,強化執法管控,充分利用濕地工程項目進行水質深度處理,樂都區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2021年末數據顯示,湟水河老鴉峽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對河流及兩岸環境的管理更加嚴格,人們的保護意識也逐漸增強。”李善順笑著說,現在大家都“不忍心”往河里扔垃圾了。
通過對河道的專項治理,河流沿線生態修復及綠化,不僅顯著提高了湟水河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一改河道“臟、亂、差”的舊景象,還形成了樂都區“一河兩綠”濱河景觀帶,打造出樂水飛堰、湟流長堤、九曲燈陣的濕地生態美景,兩岸的綠道更成為了居民休閑散步的重要場所。
春風吹來,清新撲面,李善順說:“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湟水河,已從我的記憶中回到現實來了。”
關鍵詞: 生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