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米高的番茄秧像小樹一樣,圓潤飽滿、鮮紅透亮的西紅柿掛滿枝頭、長勢喜人,三五名工人熟練地用剪刀采摘成熟的西紅柿,大棚承包戶胡軍承忙著將一筐筐新鮮的西紅柿裝箱、搬上收購商的貨車……4月21日,望都縣大王莊村都市型設施農業園區內,一派豐收忙碌的景象。
“這一茬西紅柿基本上快收完了,今年行情特別好,前期收購價格6元/斤,到了后期也能到4元/斤,1畝地能收1萬多斤,1個棚這一季收入大概六七萬塊錢,比以前的冷棚效益好多了。”算著這一季的收入,胡軍承心里樂開了花。
受益的不僅是胡軍承,農業園區所在的大王莊村更是借此盤活了村集體土地。“大王莊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種植村,村里沒有別的產業。”王盼山擔任多年村黨支部書記,對村里的情況了如指掌。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雄安新區建設加快的大背景下,優越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為望都縣更好地融入京津、雄安新區的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鏈提供了基礎,為加快發展都市農業帶來重大機遇。該縣依托優勢資源,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增強基層組織戰斗力、服務群眾保障民生的重要舉措,不斷探索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努力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成為農民群眾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新渠道。
2021年,大王莊村把200畝空閑集體用地規劃為都市型設施農業園區一期,通過縣委組織部申請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建設資金50萬元,村級自籌資金10萬元,修建4個暖棚占地16畝。當年10月份建成后經過公開競價承包給種植戶胡軍承,承包期5年,每座大棚年租金1萬余元。這樣一來,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4萬余元。
緊鄰這4座溫室大棚的北側和東側,建筑工人還在忙著搭架子。“剩余的150畝地我們也要用起來,準備再蓋17個冷棚,縣里和鎮上都特別支持,又給我們申請了150萬元政策資金,預計6月份就能蓋完出租了,到時候又是一筆集體收入。”看著建設中的園區,王盼山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為了實現園區良性發展,該村黨支部主動聯系山東壽光的一家農業公司,采用直銷模式,給承包戶提供銷售渠道和市場信息,指導承包戶種植并收購,讓承包戶的致富路更有保障。建好園區增加村集體收入,聯系好市場信息和種植技術讓承包戶穩定增收,增加的集體收入再投入村內民生事業讓每個村民都能得到實惠,一項舉措實現“三贏”。
近年來,望都縣委、縣政府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三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的重點項目,圍繞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結合實際情況總結出“三條路徑”“十大模式”,因村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突出村級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以發展都市型農業、規范土地承包合同為重點,鞏固村級集體經濟成果,團結帶領廣大黨員群眾深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增強廣大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2021年底,該縣142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上。到2022年底,預計全縣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將達到80%。(記者李慧英 通訊員佟佳建 王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