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記者 包拓業 報道)4月27日,在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青海這十年”新聞發布會上,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姚靜婷就新一輪職稱制度改革中,如何體現“讓干得好的人評得上?”回答記者提問。
姚靜婷說,職稱是衡量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近年來,省人社廳不斷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讓職稱真正回歸人才評價的本質,讓干得好的人評得上。
姚靜婷說,為了讓干得好的人評得上,我省出臺《青海省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制定高校、衛生、工程、農業、自然科學研究等23個職稱改革實施方案和32個評價標準,為各領域、各行業專業技術人才脫穎而出暢通渠道、搭建平臺。
“職稱評審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將‘破四唯’和‘立新標’貫穿于人才評價全過程,創新以德為先、德才兼備,不唯學歷拼能力、不數年頭論業績、論文不是硬杠杠、獎項成為加分項的評價機制,為人才‘松綁減負’,在全社會樹立了‘憑實績論英雄’的評價導向。”姚靜婷說。
同時,打破職業發展“天花板”,將所有系列職稱等級設置到正高級,增設黨校人力資源培訓、快遞工程2個特色專業,建立55項專業技術類職業資格與職稱互認機制。搭建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立交橋”,建立職稱申報“直通車”制度,對創新突破、成果轉化取得顯著成效的人才,根據學術技術貢獻直接認定相應職稱,不斷增強人才成就感、獲得感。
姚靜婷介紹,推行基層人才職稱評聘“地方糧票”,在基層衛生、教育、農林牧水草等領域建立“定向評價、定向使用”評聘機制,單獨制定評價標準,專門制定“兩拓展、一保障”和“三長、一突出”支持傾斜政策,2255人取得基層“雙定向”職稱、在基層兌現了待遇,讓會干、能干、苦干、實干成為基層人才職業發展的度量尺。
此外,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39個職稱評委會中高級職稱評審權,推動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及人才密集企業開展自主評審,全面推行“雙公示”“雙隨機”“四強化”“六公開”和誠信承諾與失信懲戒制度,建成“青海省職稱評審系統”,全省各級各類職稱評審實現全流程“無紙化”和“一網通辦”。
姚靜婷介紹,打破地域、戶籍、人事關系等制約,鼓勵支持民營企業、非公經濟組織、民辦機構等人才在青申報職稱,完善以市場評價為導向的職稱評審標準,出臺暢通選才渠道、健全評價機構、簡化工作流程等民營企業職稱評審服務“7條措施”,有力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近兩年,有8000余名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取得相應職稱,有效激發了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造活力。
姚靜婷表示,下一步,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科學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完善職稱和崗位等級退出機制,促進職稱制度與用人制度相銜接。
關鍵詞: 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