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作為團干部,我們就要發揮好團干部在青年中的模范帶頭作用,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聽黨話、跟黨走。”眼前這位“80后”說起這番話的時候眼里閃著堅定的光。
1988年出生的呼曉齊是共青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員會的一名年輕干部,2018年4月,呼曉齊主動請纓加入了海西州烏蘭縣東沙溝村的扶貧隊伍,自此他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辛勤付出,換來了東沙溝村村民的幸福,也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了這片熱土上。
2021年底,在駐村三年后,扶貧工作隊員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各自又奔赴新的工作崗位。這一天,平日里總是笑呵呵的蒙古族漢子,難掩心中的不舍。當村民們來為扶貧工作隊送別時,呼曉齊仿佛又回到了初到東沙溝村時的情景……
呼曉齊回憶道:“初到東沙溝村,即將迎來國家第三方貧困縣專項退出評估,這就意味著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村基本情況及14戶建檔立卡戶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這對初來乍到的呼曉齊而言,溝通無疑成了第一個障礙。說著一口普通話的他,得到群眾信任又是一大難題,可這并沒有打退呼曉齊,反而讓他更加下定決心,他覺得:“一定要和群眾拉近距離,讓自己變得‘接地氣’。”
隨后,呼曉齊便經常去村民家了解當地民風民俗、嘮家常,從多方面了解村民們的情況,在這過程中,呼曉齊學著村民們的口音,用著“咱家最近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咱叔最近身體怎么樣”這樣親切的話語。一來二去,很快就得到了村民們的信任與支持。呼曉齊在走訪時發現,對于土地流轉目前是由農戶自種還是由村集體種植,村民們都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呼曉齊和村“兩委”多次到農牧林業部門咨詢相關政策、尋求專家指導,征求群眾意見,將土地全部流轉用于種植青稞,以“土地流轉+青壯年外出務工+老弱婦本地務工”的模式,帶動了村民穩定增收,村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62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2000余元,建檔立卡戶2020年人均收入達到23135元。
隨著東沙溝村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貧困村退出專項評估,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呼曉齊在村上成為了村民們貼心且值得信賴的人。
作為一名共青團干部,呼曉齊并沒有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引導村里的年輕人帶頭創業,組織青年婦女成立脫貧攻堅政策宣講小分隊,進行數次宣講。2018年以來,對50余名有參加技能培訓意愿的貧困人口勞動力進行了技能培訓,同時協調團州委積極爭取青年創新創業培訓名額,先后安排9名青年赴浙江杭州培訓。
不僅如此,呼曉齊還心系村里的青少年,協調原單位與青年企業家先后為4名貧困學生爭取貧困助學金,開展愛心助學活動,為孩子們捐贈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
三年多的時間里,呼曉齊與扶貧工作隊用實際行動書寫著扶貧人的責任與擔當,將青春深植信念,兌現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承諾。
2021年,呼曉齊被評為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這份榮譽是呼曉齊青春的見證,回望三年多的脫貧攻堅之路,有汗水、淚水,也有很多難忘的經歷與回憶,呼曉齊說他從不后悔。
站在東沙溝村村史館中,東沙溝村的舊貌與新顏的照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榮幸我能成為這一切變化的見證者之一。作為一名團干部,能夠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中完成國家賦予的任務,我的青春無悔!”呼曉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