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報道)盛夏六月,山翠水清。高原的天空湛藍清澈。隨著“花兒”的宛轉悠揚,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山頂上,成千上萬畝的洋芋花(馬鈴薯花,當地人稱為洋芋花)次第開放,在紅紅白白的洋芋花海中,人們似乎早早地聞到了東山洋芋的清香。
炒洋芋、烤洋芋、焪洋芋,洋芋片、洋芋絲、洋芋擦擦,洋芋攪團、洋芋面片……心靈手巧的土鄉婦女總是能把看似平淡無奇的洋芋做出千般花樣、萬般滋味來。
洋芋,塊莖類作物,學名叫馬鈴薯,從北美大陸漂洋過海傳到中國大地的那些古老年代里,誰也不會想到,它會在青藏高原的那些淺山半腦山的黃土地上煥發出如此久遠而蓬勃的生命力來……
東山鄉,一個位于互助縣東南部半腦山地區的土族聚居鄉,平均海拔2650米,11643名人口擁有58112畝耕地,在這廣袤而略顯干旱的黃土地上,人們祖祖輩輩種植著小麥、馬鈴薯、油菜等農作物。豐年時節,整車整車的小麥和洋芋被運下山,走向千家萬戶的餐桌,久而久之,潔白筋道的東山面粉和沙綿可口的東山洋芋在人們的交口稱贊中逐漸形成了口碑和品牌,有一種洋芋叫做東山洋芋,有一種味道叫做老家東山的味道。
自發的作物種植逐漸變成了自覺的品牌培育,這中間既有村民的努力和付出,也有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支持,更有農業技術的科技加持。尤其是近年來,東山鄉黨委政府積極推廣馬鈴薯雙壟覆膜技術,持續推動馬鈴薯產業鏈發展,結合東山鄉高緯度、高海拔,晝夜溫差大的地理優勢和自然條件,使得馬鈴薯種植的面積越來越大、產量越來越高,并且產品具有品質好、種薯退化慢等優點。使其成為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十年前,東山鄉進行馬鈴薯種植業結構調整,將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近萬畝。通過聯合、租賃等形式,鼓勵種養大戶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營效益,打牢馬鈴薯種植基礎,可是不足3000斤的畝產距離依靠馬鈴薯產業實現農民增收的愿望還遠遠不夠,“要將馬鈴薯產業這個‘蛋糕’做大,東山洋芋得走出去!”一個打造東山馬鈴薯品牌的計劃生根發芽。
經過幾年的籌劃經營,2021年,東山鄉馬鈴薯種植達40000余畝,畝產量達到6000余斤,總產量達8萬余噸,通過冷鏈倉儲中心收購,農戶的每畝馬鈴薯收入為2000元左右,全鄉總收入累計達7200萬元。依托村集體經濟的“老家東山”特產專賣店也開到了縣城去,利用“政府搭臺+電商助力”的雙融合作用,東山洋芋、東山粉條、東山焜鍋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店鋪累計收益已達30余萬元。投資450萬元的東山村淀粉廠也正式投入運行,進一步完善了東山鄉馬鈴薯加工、營銷體系,創造規模經濟效益。
一個馬鈴薯產業的巨大蛋糕終于在“十年磨一劍”之后新鮮出爐,散發著誘人的馨香。“現在國家政策好了,給了我們這些沒辦法出去打工的婦女一個掙錢的機會,這下我也可以有活干、有錢賺,給家里補貼了。”賀爾村村民王有英開心地說道。
十年奮斗說東山、洋芋花開漫東山。一個成功的產業背后,永遠離不開黨的領導和干群同心。近年來,東山鄉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依托“農戶+合作社+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盡可能讓農民群眾參與進來。
馬鈴薯承載了“老家東山”的鄉愁情感,也見證了東山鄉十年的蓬勃發展。現在的東山,已經完全依靠馬鈴薯實現產業增收,在品質、技術的雙重支持下,老家東山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馬鈴薯之鄉”。馬鈴薯,這種古老而又年輕的農作物,從以前的養人、變錢,逐漸發展成了廣大群眾增產增收、發家致富的“金色產業”,“洋芋花”開成了“幸福花”,“洋芋蛋”煉成了“金蛋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