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書記,這是我家炸的油餅你嘗下,還有媳婦包的粽子,我們家里多虧了你。”6月2日一大早,顏生霖拿著包好的粽子和油餅來到了徐琨的辦公室。
顏生霖是湟源縣波航鄉泉爾灣村出了名的困難戶,前幾年因為生活條件差,兒媳婦也走了。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顏生霖一家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承包了大棚,種起了蔬菜和食用菌,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既然組織把我放到這兒來了,我一定要為老百姓干點實事。”從省紀委監委選派到泉爾灣村任第一書記的徐琨說。
村民的事件件上心!時間長了,徐琨成了村民的主心骨。自擔任第一書記以來,徐琨圍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入走訪調研,結合本村實際,充分挖掘利用各方資源,并聚焦產業發展,立足特色優勢,不斷探索著泉爾灣村的致富之路,提出適合泉爾灣村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徑和新舉措。
從山上到山下,鄉村經濟“活”起來
老泉爾灣村是省定貧困村,2017年11月,通過國家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的政策,整體搬遷至湟源縣池漢小區。原來村民住在山上,以傳統的養殖業為主,搬遷以后,如今的泉爾灣村后續產業該怎么發展呢?徐琨從這個關鍵問題著手,開展了一系列相關工作。
經過多次走訪入戶,深入了解民情村情,他轉變思路,提出了一套“企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的產業融合新模式。
“村里以前只有傳統銷售模式,也就是活牛活羊現賣,這直接決定了村民的實際利益。”徐琨說,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經過多次討論研究和考察,嘗試了新的產銷模式,通過跟青海三江一力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將村養殖場養殖的牛羊,進行精細化加工,再銷售成品,盡可能讓村民的利益最大化。
“土地復耕以后,一直沒種農作物,自從我們駐村工作隊來了以后,第一時間開展協調工作,把老泉爾灣村的土地性質變更為建設用地,修建冷庫,為開展特色養殖產業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利用閑置資源,開展新產業來振興鄉村經濟。”
土地性質變更后,除特色養殖產業外,徐琨還計劃開展時下備受內地大眾喜愛的產業——鄉村親子旅游業。“泉爾灣村的老莊子有山有水,我認為村子的基礎好、發展潛力足,所以結合本村資源優勢考慮將產業的方向定位在鄉村親子旅游業。”徐琨說道。
泉爾灣村希望利用鄉村本身原生態的特點,建設一個天然的農家游樂園,并開展一系列具有本地特色的、富有教育意義的、休閑化的鄉村親子旅游項目,由此打造自己獨特的鄉村旅游品牌。
徐琨說:“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通過獨特的旅游項目吸引大眾消費帶活經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將本村的人才留住,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致富能人返鄉創業,本村村民成為網絡達人
“徐琨帶領我們脫貧致富,我們心里踏實。”村民在群里發信息說,“有了頭腦明白的‘帶頭人’,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西寧市“三鄉工程”開展以來,泉爾灣村一直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作用,著力培養好本土人才。“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重點,通過培養鄉村‘致富帶頭人’,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帶動整個村子發展。”徐琨告訴記者,泉爾灣村將通過自己的電子商務公司培養本村村民成為網絡達人,同時提供一些公益性崗位來增加就業,讓村子煥發出新活力,這是泉爾灣村接下來開展人才振興工作的一個重要舉措。
除著重做好本土人才的培養外,徐琨還考慮引進優秀人才,堅持內外并重多措并舉,把人才振興工作做細做實做到位。
徐琨表示,村里一直以來鼓勵大學生返鄉,希望外出致富能人返鄉創業,希望全村上下可以共同努力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高素質人才隊伍。
村民們視野開闊了,口袋鼓起來了,對徐琨越來越信任,對全村的工作越來越支持。
“開飯嘍!”每天只需1元錢就能吃到香噴噴的熱飯,泉爾灣村為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開設敬老食堂,食堂每日三餐僅需1元錢,有2名公益崗廚師,周六周日不休。“好日子讓我們趕上了!”老人們吃著飯,感激的話兒說不盡……
關鍵詞: 泉爾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