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記者 王瑞欣 報道)六月的東至溝,樹木已是郁郁蔥蔥,陽光從林間瀉下,叫醒了早起的農忙人。趙文科安頓好父母后,就趕往合作社開始一天的工作,“今年我打算再種點特色農作物,線上銷售也要學起來,緊跟時代步伐,讓日子越過越好。”
趙文科是東至溝第一批參與村集體經濟的受益人之一,發展鄉村旅游、創辦種植合作社,每一步致富路他都“踩上了點”?!凹依锬苊撠毴看逯咧v得好,跟著組織干不怕看不到回頭錢?!睘榱俗屵@個山溝里的貧困村盡早實現脫貧致富,東至溝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規范“三會一課”、組織黨員干部外出考察、積極推動產業扶貧著手,充分調動了支部班子用心想事、用心干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全村38名黨員干部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宣講好政策、落實好項目、搶抓好機遇,東至溝村順利搭上了窎溝片區鄉村旅游扶貧產業園建設的順風車,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出了“避暑仙境·徒步圣地”旅游品牌,逐步走出了一條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
【資料圖】
從0到113萬元,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益57.5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5萬元,脫貧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956元,這是東至溝村交出的經濟發展答卷,數字在變,人的理念更在變。在東至溝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產業結構從以往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務工,逐步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發展的多用元化收益轉變,初步形成集自然景觀、餐飲住宿、娛樂休閑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實現“生態旅游+扶貧”雙豐收,一舉摘掉了“窮帽子”,真正成為了“高原新農村”,先后獲得“2016-2018年度青海省文明村鎮”“2018年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特色村莊”“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
現如今,除了火熱的旅游經濟,東至溝村還依托“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搞起了藥材、蕨麻、覆膜洋芋、蔬菜等特色種植產業,實現收入翻番。2017年,以東西部扶貧協作為契機,建成了“十八鋪”旅游商品集散區,鄉村旅游木屋21棟,吸引前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公路兩邊的農家樂、小商店也跟著紅火熱鬧。錢袋子鼓了,趙文科對未來的打算也跟著“大膽”起來:“我也要學習科學種植的好方法,把合作社做大做強,把農家樂辦得紅紅火火,讓致富這條路越走越寬?!?/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