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您好,請出示一下雙碼。”
今年74歲的老黨員陳永科身著紅馬甲,作為社區志愿者在家門口查驗雙碼已經兩個月了。雖然白發蒼蒼,但陳永科對待志愿服務工作一絲不茍,“別看我歲數大了,這點活還是能干,咱要發揮余熱,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盡自己所能協助社區守護好我們的家。”
老陳家住地毯廠小區,2015年經過老舊小區項目改造,小區里打了地坪,換了門窗,有了綠化,整個面貌煥然一新。“在這兒住了三十多年,以前就是臟亂差,現在環境多好,還裝了門禁和監控,住著安全,心里也舒坦。”
西寧市城北區朝陽街道祁連路西社區位于城北區祁連路854號人民廣場,管轄面積3.2平方公里,居民小區有18個,其中像地毯廠一樣的老舊小區就有15個,房齡多數超過35年。
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社區黨委緊緊圍繞群眾所需所盼、所及所憂,定制度、求實效,打造“朝曦”黨建品牌,成立“朝曦工作站”,以“我的社區我的家”為目標,依托“紅4立方”黨建工作法,在轄區秀水二巷建成上聯區級職能單位和街道、下聯業委會和物業公司的黨建微綜合體“朝曦·秀水里”。
陽光和煦,溫潤人心。
在人民廣場,太陽能充電口、智能拼圖、休閑長椅、系列紅色小故事……每到一處,社區黨委書記妥香珍詳細講解,如數家珍。作為“十五分鐘黨建服務圈”,這里已然成為“覆蓋廣、層次多、類型全”的高質量便民服務陣地,初步形成社區黨委吹哨,部門報到,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基層治理新模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老小區里的新生活“朝曦·秀水里”,到便民服務送到群眾“心坎”里的“朝曦·和煦里”,社區黨委對群眾“有求必應”,群眾對社區黨委“一呼百應”,黨群關系、鄰里關系融洽和睦,就有了如今的“朝曦·睦鄰里”。
提到社區這些年的新變化,社區黨委書記妥香珍非常自豪:“我們社區也是智慧社區,目的就是為了讓居民生活更幸福、更便捷。”
說話間,“紅色物業”經理王法森掏出手機打開報修平臺,查看半小時前物業解決居民電話報修小區雨水管漏水情況,“對于我們來說,居民的事就是大事,就要第一時間解決好。”
2019年3月,祁連路西社區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2021年1月,祁連路西社區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榮譽來之不易,妥香珍說出了掏心窩子的話,“社區工作就得用心用情去干,只有這樣,才能讓居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