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云課堂
教育矯治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吸毒一口,掉入虎口。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世界約有10萬人死于吸毒,另有約1000萬人因吸毒而喪失正常的智力和工作能力......”電腦中播放的一個個真實案例,讓吸毒人員深刻認識到毒品的危害性。
(資料圖片)
這是記者6月21日在省女子強戒所教育矯正中心看到的一幕,戒毒人員在民警的引導下,通過西寧市圖書館線上綠色閱讀模式,接受嚴格的在線云課堂教育。
“我們通過創新開展‘基礎性+個性化’‘傳統教學+云課堂’‘橫向發展+縱向延伸’的教學模式,對戒毒人員進行再教育。”教育矯正中心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對新時期強制隔離戒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他們緊跟時代步伐,在開展課堂化教學的基礎上,搭建專業教育平臺開展教育矯正,利用省戒毒局“戒毒人員個性化學習教育平臺”,為每位戒毒人員配備了平板電腦,開通了西寧市圖書館線上綠色閱讀通道,她們通過內部網絡就能開啟“云課堂”教學模式。
記者了解到,省女子強戒所教育矯正中心共有20余名專兼職教師,主要負責規范化開展戒毒人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包括入所教育、基礎教育、回歸社會教育、個案化教育、輔助教育等。
“因為涉毒原因,解戒后還能繼續駕駛汽車嗎?”“戒毒回歸社會后,能否申領到低保?”“戒毒人員夫妻雙方離婚后,家庭財產分割、子女歸屬權等問題法律是如何規定的?”記者采訪時,正巧趕上戒毒人員通過線上法律咨詢平臺進行法律咨詢,戒毒人員的問題涉及多個方面,法律援助律師通過遠程視頻,逐個耐心解答困擾戒毒人員的民事法律問題。
據了解,為解決戒毒人員法律困擾問題,教育矯正中心通過省司法廳12348法律咨詢平臺為戒毒人員搭建了線上法律服務平臺,戒毒人員通過線上視頻、撥打法律援助熱線,隨時隨地可進行法律咨詢。
這僅是省女子強戒所開展教育矯正工作的一個縮影。省女子強戒所承擔著全省女性吸毒人員的收治和教育矯治工作,多年來扎實推進全國統一戒毒工作基本模式,不斷提升教育矯治工作水平,統籌推進教育戒治課程,不斷完善教育矯正、心理矯治、康復訓練教育戒治工作體系和診斷評估機制,切實提高了教育矯治工作質效。
戒毒,需要時間,更需要科學的方法
提起“戒毒”,人們的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壁壘森嚴的戒毒所、戒毒者毒癮發作時痛苦不堪的樣子。那么,戒毒過程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清晨7點,伴隨著急促的起床音樂,省女子強戒所里的戒毒人員迅速起床,開啟了一天的戒毒生活。不到十分鐘,戒毒人員已全員集合完畢,在戒毒民警的帶領下,邁著整齊的步伐,來到戶外操場進行隊列訓練。
“戒毒,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科學的方法。”戒毒民警向記者介紹,毒品對人體的傷害是極大的,想要戒毒人員戒除毒癮、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要在開展戒毒醫療的基礎上,將她們的體質和健康素質調整到理想狀態,為回歸社會奠定良好的身體基礎。
為此,省女子強戒所建立了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統中首家單體規模最大的康復訓練中心,使用智能化運動康復訓練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依托醫學風險評估結果、國民體質檢測標準,以運動處方為主線,將運動設備、數據采集終端、運動處方、個人信息庫、數據庫等要素串聯,形成系統、科學、創新的智能訓練閉環。通過大數據分析,民警可隨時查詢和掌握戒毒人員的體質狀況、鍛煉情況、群體性數據分析對比,并通過階段性的體質數據循環優化運動處方,為運動康復戒毒科研提供數據基礎。
“‘智能+協同’‘傳統+現代’‘有氧+無氧’”。戒毒民警告訴記者,智能化運動康復訓練系統,會根據戒毒人員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開出個人訓練處方,根據處方開展速度、力量、柔韌、耐力、平衡等訓練項目。同時結合個人興趣愛好,引進專業團隊,開展大眾類健身項目,普及“三操兩舞”——即人人都會廣播操、韻律操、手語操、廣場舞、瑜伽舞,有效保障多維度訓練效能提升。
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指導,賦予戒毒人員良好的身體機能、積極的精神面貌、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戒除毒癮的決心。
心癮如何戒除?
“毒癮,歸根結底是‘心癮’。‘體癮’易除,‘心癮’難戒。”采訪中,戒毒民警對記者說,解除吸毒者的心癮,一直是世界性難題,“心癮”戒治便成為戒毒工作的核心。
戒毒民警表示,戒毒人員是違法者,但同時也是病人和受害者。戒毒人員既具有一般人群的普通心理,更具有作為戒毒人員的特殊心理。她們同樣會為了感情、家庭、生活、工作、人際等問題而困擾,同樣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的期許。但吸毒、戒毒、復吸讓她們處于更為復雜多變的矛盾狀態中,如決心戒毒與想吸毒的矛盾、自尊與自卑的矛盾、知與行的矛盾等等,除此以外常見的還有自卑、情緒不穩定、焦慮、抑郁、內疚、敵對、強迫等心理狀態。
“解開心鎖,是戒毒者與昨天決裂的第一步。”為了幫助戒毒人員提高抵御毒品的能力,省女子強戒所在開展心理矯治過程中,綜合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技術,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心理評估、個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心理矯治活動、社會合作、心理矯治學術研究等方式幫助戒毒人員恢復和增進心理健康,修復心理功能損傷,戒斷“心癮”。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因戒毒人員的特殊心理和難以戒除的“心癮”,心理矯治工作遠比普通的心理咨詢要難得多,需要更長久的心理陪伴、更適合的矯治方式、更用心的活動設計、更專業的咨詢能力。
為了幫助戒毒人員恢復心理健康,戒斷“心癮”,省女子強戒所建立了心晴工作室、藝術療愈室、心理評估室、沙盤治療室、團體咨詢室、宣泄室,專業團隊有7名心理咨詢師、5名心理工作助手、10名所外心理學專家和教授、10余名心理學專業志愿者,不斷研究戒除心癮的新途徑,如家庭系統排列、正念療法、藝術療愈等,利用心理健康月、母親節等契機開展拒毒訓練、情感喚醒等矯治活動。
“戒毒人員在心理矯治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是正向的、可持續的、潛移默化的,只要我們用心堅持下去,我們一定可以跨過‘心癮’這座看似無法跨越的大山。”戒毒民警說,不少戒毒者剛到戒毒所,毒癮癥狀明顯,且不服管理。為此他們對癥下藥,一方面采取醫藥療法,減輕吸毒者的生理痛苦,一方面開展心理治療,引導吸毒者盡早擺脫惡習陰影,努力回歸正常人生。
做好戒毒人員的出所銜接幫扶
“在全力抓好所內工作的同時,注重所外幫扶幫教工作的開展。”戒毒民警告訴記者,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后,面對挫折與誘惑,極易走上復吸之路。省女子強戒所教育矯正中心除教學工作以外,還負責職業技能培訓和出所后的銜接幫扶延伸工作。
為解決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后面臨的就業難、謀生難、融入社會難的問題,讓戒毒人員能掌握一技之長,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所內,他們根據女性戒毒人員特點,開展了美容、美甲、形象設計等個性化職業教育。
在戒毒人員出所后,他們通過采取組織座談、回訪、人文關懷等形式,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追溯戒毒人員出所后的動態,對有復吸苗頭的人員及時勸導,努力排除社會安全隱患。
為幫助戒毒人員順利融入社會,他們主動延伸后續照管幫扶,組織民警與社區禁毒專干建立聯系,及時反饋即將解除戒毒人員的思想動態與現實表現,定期與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銜接溝通,推進“所地合作”,實現戒毒人員出所、幫教、回歸等各個環節的“無縫對接”。
在銜接幫扶過程中,省女子強戒所還不斷更新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后的家庭、生活、就業及操守保持情況。根據最新統計,該所戒毒人員出所后三年戒斷率逐年上升,復吸率逐年下降。
在戒毒民警的不懈奮斗下,如今,省女子強戒所管理更加規范精細、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戒治成效越發凸顯,連續18年實現安全管理“六無”目標,為全國女子強制隔離戒毒貢獻了青海智慧。
關鍵詞: 強制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