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6月的群科風景如畫,一棵棵大樹挺直腰板,一座座房屋錯落有致,一塊塊田地阡陌交錯,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6月24日上午,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乙沙二村的第一書記鄧大鵬和駐村工作隊在組織村民打掃房前屋后、院落周圍的環境衛生后,馬不停蹄地趕往易返貧監測戶馬二沙家中。
“鄧書記,外面熱,你們快進來坐,涼快涼快兒。”一進屋子,馬二沙的母親就熱情地招呼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由于行動不便,她趕忙招呼兒媳婦端茶倒水。
“您就別忙活了,今天我們帶來一個好消息,縣里給村里的監測戶兩個就近就業的指標,作為村里的監測戶,也考慮到你們家的特殊情況,給你兒子一個指標,這樣以后他既能就近就業,也能照顧家里。”鄧大鵬說,馬二沙的母親因患偏癱造成肢體殘疾,行動不便靠兒子贍養,兒媳既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不滿周歲的兒子,這讓作為家里唯一勞動力的馬二沙壓力很大,去年他們家因病被識別為易致貧返貧監測戶。
做好防返貧風險排查和監測,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入戶走訪脫貧戶、邊緣戶,第一書記鄧大鵬、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每天都堅持入戶了解情況,尤其是對因病剛性支出較大的家庭,及時入戶走訪核查并填寫“入戶核查表”。
從馬二沙家出來,鄧大鵬遇上正準備回家賣羊的韓乙四哈克。
“鄧書記,屠宰場老板來買羊了,我趕緊回去看看。”韓乙四哈克黝黑的臉上洋溢著錢袋子鼓起來的喜悅。
如今,韓乙四哈克和母親通過產業扶持資金加上村里互助協會的借款,搞起了家庭牛羊育肥,100多平方米的大羊圈最多的時候養了160多只羊,每年純收入達到6萬多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對于乙沙二村來說,家庭養殖業是最適合村民發展的可持續性產業。“我們村有手藝的年輕人都因為‘拉面經濟’的帶動外出就業,村里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家庭養殖成本較低,勞動強度較輕,市場風險較小,相較于其他產業更容易發展。”鄧大鵬說,為更好地支持村民養殖牛羊,啟動村扶貧互助協會借款程序,實現脫貧戶全覆蓋,為資金短缺的家庭注入“金融”活力。通過發展家庭小牧場,全村牛羊飼養規模高峰期達到了1000只(頭),周邊屠宰場老板都紛紛慕名上門收購。
外出務工加牛羊養殖,乙沙二村的村民趁著好政策的東風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闊步前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