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 王瑞欣報道)對話歷史,文物是最好的“溝通者”,一件袍服一件織錦,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圖騰都記錄著歷史的厚重文化。近日,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術團隊的共同努力下,8件唐代織錦和1件元代織金錦袍服被成功修復,“驚艷”亮相。
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歷經一年多時間的修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實施完成的所藏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順利通過省文物局專家驗收。本次實施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為兩項,保護對象為8件唐代織錦和1件元代織金錦袍服,均為海西州重要墓地出土珍貴文物,其中一級1件、二級1件、三級7件。
九件織物歷時一年,在文物修復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一面?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術團隊負責人介紹:“此次修復工作充分應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對織物原料、染料、紡織工藝等進行了科學檢測與深入研究,通過認真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以物理除塵法代替傳統清洗的方法,最大程度保證了文物色彩的原真性。不僅如此,我們還邀請省內外文物保護專家線上線下把脈問診,及時解決項目實施中遇到的技術瓶頸,在不拆解織物縫線的前提下對元代袍服里襯使用絲料通鋪的方式進行背襯加固,保全織物原貌。通過科學保護修復,文物的柔韌性和強度得到極大提升,形制得以較好恢復,圖案得以很好展現,達到了長期保存、展陳、研究的要求。”
據悉,近年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開展所藏文物保護專項工作,推進各類珍貴文物保護項目的實施,保證所藏珍貴文物得到科學保護和妥善保存。此次實施項目中的唐代織錦均出土于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紋樣形象生動,圖案基本完整,色彩清晰,為典型吐蕃時期紋樣,是研究唐吐蕃時期絲綢織造工藝、古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和東西方藝術風格的珍貴實物資料;元代織金錦袍服出土于青海尕海墓群,主面料以片銀顯花,交領、袖口均以捻金線顯花,系青海地區首次出土,對于研究元代妝金紡織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研究少數民族服飾史、社會生活情況等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關鍵詞: 成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