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如果沒有走過蜿蜒曲折的德群公路,就不會體會到如今住在卡什代村是多么幸福;
如果沒有見過牛羊如珍珠般散落在綠地毯般的田野上,就不會知道當地人的“鄉愁”多么深沉。
6月23日,在化隆回族自治縣德恒隆鄉卡什代村養殖場的牛棚里,記者見到了村里29歲的“能人”——馬明成。2020年10月,馬明成承包了村集體經濟投資200萬元修建的養殖場,通過近一年半的時間,占地0.4公頃的養殖場被經營得有聲有色,目前共有170頭牛、680只羊,村集體經濟累計收益18萬元。馬明成——這個過去經營過3個拉面館的老板笑呵呵地說:“這都是村‘兩委’對我的信任,我對自己也有信心。現在養的牛羊數量也多,我這里有七十多個五百人的客戶微信群,銷量一點兒都不愁。”
正如卡什代村的名字——“山梁上的老虎”,村里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也個個虎虎生威,事情做得有模有樣。2019年時,畢業于陜西師大的90后青年馬軍祥在村里流轉了133.33公頃土地,種上了小麥、青稞、豌豆和馬鈴薯等作物。創業兩年,他一邊探索土地發展優勢,一邊為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2020年底換屆選舉時,馬軍祥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壓力壓到頭上咋辦?怎么做才能不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馬軍祥邊想邊干,他從村領導班子隊伍建設抓起,定期開展“三會一課”、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民主集中制等,不斷提高班子凝聚力,增強責任意識,打造“聚,班子一股繩,散,成員各司其職”的村級“領頭羊”隊伍,逐步形成“黨組織領導,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村黨支部領辦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卡什代村的拉面經濟提檔升級,生態養殖初見成效,規模種植繼續擴大面積,村集體經濟發展不斷壯大。同時全面完成投資達448萬元的卡什代村“三北”防護林項目,造林面積達1063.87畝(約70公頃),發動黨員群眾參加義務植樹“大會戰”,先后植樹8000余株。
“把土地守好,帶動群眾一起致富。”短短的一年半,馬軍祥做到了。但他覺得,這遠遠不夠,村里還能發展得更好。“你看那邊,就是群科新區,從我們的卡什代村集中安置點下去,開車只需要十分鐘,對我們來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在馬軍祥的眼里,黃河臂彎里的群科新區是一塊充滿希望的土地,在那里,卡什代村將書寫未來更美的“田園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