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高寒缺氧、資源有限,牧民可愛淳樸,這里美到讓人流淚,苦到讓人流淚,愛到讓人流淚……這是第四批援青干部戴翔來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三年來的感受。
一副細邊眼鏡,一身樸素的服裝,這位從江蘇省鹽城市來的副縣長,一到同德縣,就成了縣里的“香餑餑”。在同德縣干部群眾的眼里,戴翔很有“點子”,無論多大的難題,到他手里都會迎刃而解。
(資料圖)
在戴翔看來,工作秘訣就是“擔好擔子、摸實情況、出好點子”,他的筆記本上也寫著這樣一句話:不怕困難、不懼風險、勇于擔責,始終保持一種逆勢而上的豪氣。
牽線搭橋,“智”力援青有力度有溫度
“青海最缺的是人才。”在戴翔看來,要想在縣里“立腳”,那就必須下點“血本”,工作之余,他今天去縣里的醫院看看,明天去鄉上聊聊天,成了不折不扣的“下鄉達人”。
“戴縣來了,快請坐”“我來看看你們有什么困難,我好給你們出點子”……一來二去,戴翔走進了同德縣干部群眾的生活中,也走進了他們的心中。
走了基層,摸了底,戴翔的“點子”也有了:“健康是幸福的基礎,教育是發展的未來,先從醫療和教育下手!”針對同德縣的實際情況,戴翔提出,“請進來,送出去”,這樣見效最快!
一時間,牽線搭橋成了工作中的“主業”。在戴翔和江蘇援青指揮部的共同努力下,三年來,先后分批組織教育、衛生、農牧業、交通水利等各行業專家336名來同德縣開展短期培訓交流活動,為同德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援和人才支撐。
在戴翔看來,“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是我可以像橋梁一樣,助推兩地交流交往,深入融合。通過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讓同德縣煥發出不一樣的活力”。據統計,三年來,先后組織鹽城、同德兩地56批次456人次開展對接交流活動。
“我們有了更多出去學習的機會,漲了見識、學了經驗、有了資源,我們的文化旅游事業,在今后的發展有了方向和動力。”同德縣文旅局局長更藏說。
強推項目,增強百姓獲得感幸福感
在同德縣尕巴松多鎮一個牧業村的牧戶家調研時,他得知牧戶擁有約4000畝牧場。“按理說,有這么多資源,資產過千萬應該沒有問題。”戴翔疑惑,“成百上千頭牛羊在牧場跑,這個收入不低啊,為什么收入卻不高?”
一番走訪后,戴翔明白了,收入低是因為沒有精細化的飼養,沒有把資源的利用最大化。又一個“點子”出現了:通過引進鹽城軍分區100多萬元扶貧項目資金發展合作社,來提高牛羊的附加值。
同時,在戴翔的策劃下,鹽城和同德共同打造“同鹽共建林”項目,第一期便在同德縣黃河岸邊的荒灘上種了青楊、云杉、金葉榆、檉柳等本地樹種350畝。
“兩地共建,不僅解決了生態環境問題,還能帶動兩地群眾之間的交流,低收入農戶還能就近就業,一舉多得。”戴翔說。
如今,350畝的林區變成了一個旅游打卡點。不僅造了林,林區內還修成了木棧道,中間設置旅游驛站。立足長遠,戴翔建議旅游旺季,附近居民在驛站開設小賣部,解決一部分群眾的經濟收入。
主動引進項目,還要讓項目建設提檔加速,戴翔在同德縣的日子里,除了辦公室和宿舍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援建項目的施工現場。
戴翔說:“援建項目能否落地,關系到同德縣百姓的幸福指數,而我作為副縣長也是一名‘督導員’,要確保援建項目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2021年,戴翔身上的擔子又重了點。根據援青指揮部統一部署,全面啟動同德縣“十四五”援建項目編制工作,戴翔白天帶人去調研摸底,晚上組織人開座談會,“5+2”“白+黑”的工作強度,讓來自低海拔地區的戴翔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
“我干的是造福一方百姓的事情,不能因為我身體原因耽誤了全縣百姓的幸福。”本著“輕傷不下火線”的原則,戴翔始終堅持在工作的一線。經過努力,“十四五”援建項目順利科學規劃,22個援建項目,合計援建資金2.75億元,而這些項目的落地開花,將會為同德縣群眾百姓帶來更多的獲得感。
立足自身,高效服務強產業助脫貧
跟鹽城市老家相比,跨越2000多公里的同德縣,民族不同、語言不通,戴翔剛到時,生活很不適應,而工作上的差異也讓他有點發愁,“感覺自己熟悉的東西,在這里沒有任何用處。”戴翔心里直打鼓。
經過調研后,戴翔很快就有了“點子”,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幫同德把產業園里的企業盤活。先是組織人員對扶貧產業園的企業摸底,再借鑒內地的“領導掛鉤企業服務制度”,讓所有的縣級領導掛鉤服務企業,定期開展服務,動態掌握企業原材料供應、資金周轉、產品銷售等情況,量身定制“一企一策”幫扶措施。
此外,戴翔還發揮在射陽縣工作時積累的資源優勢,發動江蘇企業到同德合作,可以兼并收購,可以兩地合作,分門別類開展工作。“就這樣以工業經濟作為一個切入點,迅速融入當地。在工作過程中,我們不斷交流溝通,加深了解,從不熟悉到熟悉,從不信任到信任。”戴翔說。
如今,同德縣扶貧產業園很多企業已經被盤活。
戴翔的目標遠不止于此,結合同德縣實際現狀,他大膽開展創新特色工作,實施項目化推進力度,先后邀請12批企業家赴同德縣扶貧產業園開展對接活動,成功洽談3個項目;先后對接9個食品企業赴同德縣實地考察,幫助牧民解決牛羊銷售難題。
“在戴縣長的幫助下,今年我們家已銷售300多只羊,不僅如此,我們還建立了長期合作,以后我家的羊都不再為銷路發愁了,這樣的日子才有奔頭。”同德縣后知邁村村民多杰說。
戴翔還發現,制約本地農副產品發展的最大問題在物流。
“生鮮牛羊肉物流成本太高!”他立馬想“點子”,“訂單可以在青海下,但發貨地點可以在江浙滬的遠程冷鏈倉庫。”
產業園里有家加工牛羊肉的企業,戴翔便聯系了江蘇一家養殖生態豬的企業:“養殖豬可以跟牛羊互補,因為養豬企業在長三角地區有門店,還有完善的冷鏈配送體系。”
戴翔還建議,將活牛羊直接運到江蘇,利用現有生產線屠宰,降低加工成本,保證青海農副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此外,在射陽縣的農貿市場,開兩間門市,直接將青海的特色農產品運到農貿市場,實現線上、線下的雙體驗。僅2020年,戴翔牽頭的牛羊肉加工企業就銷售了價值數百萬元的產品。
三年的時間一晃而過,從最初的不習慣到后來的割舍不下,戴翔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為群眾謀福祉、為全縣謀發展,在平凡的工作中實現人生的追求,以實際行動踐行援青宗旨。
關鍵詞: 縣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