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你送的這個洋芋種子好得很,一個棚畝產能達到一萬斤。”
聽到這話,郭占福撓了撓頭笑呵呵地說,“很有成就感吶!現在大家把這個洋芋(青薯9號)叫做‘占福1號’,就因為種子是我引進來的。”
6月27日,記者走進海東市樂都區峰堆鄉上一村,在新引進的“冀張薯12號”種薯大棚里見到了馬鈴薯大戶郭占福。郭占福是海東市樂都區合瑞順洋芋良種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也是峰堆鄉上一村的致富帶頭人。
26個大棚,200公頃基地,從“青薯9號”到“冀張薯12號”。8年間,合作社的規模在不斷壯大,郭占福培育的種薯種類增加到6種,2018年棚里種上了羊肚菌,今年4個棚里試種了0.2公頃赤松茸,還在家里建起了由5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快繁實驗室,用來脫毒和繁苗。2021年,合作社年收益達500萬元。
隨著“土豆兄弟”品牌越叫越響,一年下來合作社為本村及周邊鄉鎮近6萬人提供就業機會。“一個人富不算啥,要富大家一起富。”郭占福算了算,連續三年,合作社贈送出的種薯達300多噸,不僅有本村、本鄉,還有達拉土族鄉、壽樂鎮、蒲臺鄉等區內多地。村民紛紛給這個致富帶頭人豎起了大拇指,2021年換屆選舉時郭占福被推選為上一村黨支部書記。“壓力大著嘞,頭發都白了。”46歲的郭占福自嘲道。
在郭占福的皮卡車上,放著一個溫度計和濕度計,“科學種植很重要。這‘兩個’一年四季都在車上,要隨時測量大棚溫度,而且我們每年會請農業局專家給村民培訓兩到三次馬鈴薯種植技術。”他指著山下說,“今年花了二十萬元,解決了村里‘吃’水的大難題。”
由于出現滑坡,今年正月十三全鄉停水,上一村所處地勢較高,自來水始終上不來,這讓郭占福著急了。他和村“兩委”班子加緊制定方案,聯系相關部門,15天時間讓群眾“吃”上了放心的山泉水。“作為黨員,還是上一村的書記,就要把村里的事當做個人的事認認真真辦。”
走在村里,綠意盎然,生機勃勃,主干道正在鋪設瀝青。郭占福介紹道,2021年,上一村入選鄉村振興旅游試點村,目前正在實施的鄉村旅游建設項目預計今年年底完工。旁邊的村民李林成告訴記者,他是在郭書記的推薦下去了村里的牛場打工,家里現在一年收入能有兩萬多元,“村里只要需要,我們就第一時間趕到,哪怕是打掃衛生。現在村里發展這么好,我們也要更積極。”
“現在干得還不夠,關乎村里發展的事兒要一件一件去落實。”郭占福堅定地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