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四批江蘇援青干部、興海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吳緊想
一米七八的個子,黝黑的膚色,干練的短發。三年的援青生活讓吳緊想的身上明顯添了幾分高原漢子的氣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平均海拔三千四百米的雪域高原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見到這位來自江蘇的年輕援青干部,似乎看到了那永不褪色的青海“可可西里精神”,也正如他自己所說:“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經受歷練,一直是我心中的夢想,也是一名黨員干部的追求。我始終牢記組織信任與自身使命,克服困難,積極適應,主動融入,要在三年中努力做好援青工作,奮力在雪域高原譜寫援青工作的歷史新篇章。”
此心安處是“吾鄉”
2019年,江蘇省向青海省派出第四批援青干部25人,吳緊想作為豐縣派出的唯一科級干部代表,被送到了海拔3400米的興海縣,擔任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一職。
“三年,1095天,我能不能適應青海的氣候,我能不能和當地干部相處融洽,我能不能扛起肩上的擔子……”出發前,吳緊想一肚子的擔憂和惆悵。
但是一下飛機,熱情的興海人民,讓他打消了心中擔憂,很快就融入了興海縣的大家庭中去。
興海縣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海南州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的縣。
面對艱苦的環境、身體的損傷甚至生死的考驗,在吳緊想的腦海里常回響著臨行前豐縣領導的囑托:你們去青海,代表著豐縣的形象,肩負著豐縣人民的重托,必須發揚我們豐縣人“低調務實、踏實肯干、有情有義”的精神,在扶貧幫困、民族和諧團結中建功立業。
雖然當地政府為吳緊想安排了宿舍,生活上極盡照顧,但他還是嘗到了“水土不服”的滋味:頭疼、失眠、心率加快一樣沒跑;氣候干燥,嘴唇動不動就脫皮。
最難熬的是高緯度、高原帶來的缺氧讓他陷入了無窮無盡的失眠,“特別是夏季的白天很漫長,太陽到9點多才下山,晚上睡不著,想家想孩子,接著就是失眠,每天晚上像翻燒餅一樣翻來覆去。”但無論前一晚睡得如何,天一亮吳緊想總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為了調整身體狀態,工作之余,吳緊想利用休息時間,通過徒步、慢跑等方式,讓自己適應興海縣的環境。
吳緊想說:“當地人已經習慣了慢節奏的生活,這讓做事風風火火的我一開始也有些不適。不過,好在興海縣人民非常真誠,非常包容,他們對江蘇人又有好感,覺得江蘇人實在、務實,眼界開闊、想法超前,說出來的事情都能做到。所以真正融入以后,當地的縣領導和鄉鎮干部都挺信任我,會和我說心里話,開會時,我提出的觀點也會被采納,這讓我信心倍增。”
當好“螺絲釘”服務“你我他”
1986年出生的吳緊想,現任興海縣發展改革局副局長。雖然只是副局長,但是作為江蘇省第四批援青干部中最年輕的一位,他身上的擔子不輕:牽頭負責、統籌協調、對接溝通、宣傳報道……同事都說他一人“分飾六角”——秘書、聯絡員、通訊員、宣傳員、接待員和服務員。
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這是吳緊想在興海縣工作的真實寫照。
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制約,興海縣專業技能人才十分短缺。在工作組積極協調和后方單位的支持下,吳緊想積極對接方單位教育、衛生等領域專業人才來興海支援工作,支持了當地教育、衛生領域發展。三年來,共有8名徐州醫療專家來興海縣開展幫扶工作,開展手術200余例,坐診接診患者3500余人次。同時,組織徐州22名援青教師赴興海縣高中進行組團式支教,緩解了興海縣學校師資不足的問題,促進了學校教學水平提升。
平日里,吳緊想更是主動謀劃落實各類會議和文件,提前與當地對接各項援建活動并制定方案,為援青干部人才做好后勤服務……最忙時一天要打四五十個電話。
吳緊想說:“老師、專家們能來到這里實屬不易,為了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當地環境,我都會盡量把各項后勤工作做得再細致一點。”
“吳局長就是我們在興海的堅強后盾,有困難找他,他都會第一時間幫忙處理,而且有時間就會喊我們去家里,還親自下廚為大家伙兒準備家鄉的美食。”徐州援青教師劉帥說。
工作的細致和生活的體貼也贏得了當地干部和援建干部的紛紛點贊。
在2021年高考中,興海縣高中取得了本科上線人數36人的優異成績,這背后離不開吳緊想的付出和支持。
因為海拔太高,不少援青老師剛來的時候不習慣想要放棄,但是吳緊想經常開導大家“既來之則安之,身體慢慢就緩過來了,我們一起努力給興海百姓交上一份滿意的民生答卷,也對得起組織,對得起自己的付出。”在吳緊想的鼓勵下,老師們漸入佳境,教育質量逐年提升。
三年來,吳緊想就像紐帶一樣,將徐州和興海兩地緊緊連在一起。在他的助力下,兩地開展各層次交往交流活動,通過開展人才培訓、單位結對幫扶等形式,徐州和興海兩地互動頻繁,不僅進一步增進了友誼,也打開了合作空間。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不是任務,沒有命令。開始了前行的腳步,就不能停下來,”吳緊想說,“在這里我們不是客人,我們在以建設家鄉的心態來傾情奉獻,主動融入并服務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努力推進、創新援青工作。”
“無私才能無畏,無私才敢擔當。”為確保興海縣援建項目能夠保質保量落地開花,吳緊想經常深入援青項目一線,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興海縣總面積1.21萬平方公里,有的項目地處偏遠鄉村,山高路遠,吳緊想經常天還沒亮就出發,返回縣城已是深夜,中午沒有地方吃飯,就隨便吃點面包喝瓶礦泉水對付一下。
針對進度較慢、問題較多的項目,吳緊想開展現場督辦,回到縣城后立刻組織召開援青建設項目工作推進會議,督促各責任單位抓好項目的工程進度和質量;及時出臺援青項目管理相關辦法,確保援青項目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
久而久之,在紫外線的“照顧”下,吳緊想的膚色已經和當地干部沒什么區別了。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產業發展、生態保護項目可以順利實施,給高原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江蘇援建的深度貧困地區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工程,吳緊想時刻跟進項目,在他和援青力量、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困難群眾解決了住房困難問題,不少群眾從牧區搬到了現場,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其中,2019年投入援建資金5831萬元,實施援建項目12項目;2020年投入援建資金5031萬元,實施援建項目11項;2021年計劃投入援建資金4922萬元,實施援建項目16項。
吳緊想常說:“援建項目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要走得堅實而有力,所以再苦再累、跑多少趟都不怕,這是援青人應該有的精神。”
興海縣南部三鄉由于海拔較高,鄉鎮衛生院的條件較差,尤其是冬季供暖設備存在老化問題,給醫務人員和群眾就醫帶來了很大的不方便。得知這一情況后吳緊想第一時間向上級匯報。
在他的爭取下,78萬元幫扶資金很快就到位了,成功為南部三鄉更新了供暖設備,讓當地醫務人員和群眾得到了實惠。
三年援青,一生回憶。吳緊想說,三年的援青歲月,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收獲滿滿,不僅開闊了眼界,增強了本領,磨練了意志,更重要的是收獲了一份情誼,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誼和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