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黃果梨作為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農產品地理標志性產品,隨著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扶持,黃果梨種植和深加工產業已成為同仁市的特色支柱產業。近日,從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傳來消息,該院已基本完成2020年第一批中央財政林草科技推廣“地方特色黃果梨矮化栽培及種苗繁育技術示范”項目,使黃果梨果品發展之路越來越寬、越來越好。
(相關資料圖)
黃果梨是獨產于黃南州同仁市隆務河谷的地方特色果品,隆務河谷地區由此被譽為“黃果之鄉”。黃果梨的果實具有清熱解表、降壓止咳、化痰利肺等醫藥功效,是天然綠色保健品的優質原料。
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副研究員顧文毅說,黃果梨營養價值高,但是由于種苗繁育技術落后導致其嫁接成活率低、種植成本高。要想將黃果梨打造成地方品牌,形成農業產業結構,就必須提高黃果梨的品質,改變現有栽培技術,并從對黃果梨的精深加工和進一步開發利用入手,將黃果梨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2020年1月,中央財政林草科技推廣項目“地方特色黃果梨矮化栽培及種苗繁育技術示范”在黃南州同仁市保安鎮東干木村格拉灘啟動實施,其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東南部,黃南藏族自治州中部,同仁市西部的隆務河岸,基地海拔約2400米,現有土地1000畝,截至目前,已種植經濟林面積400畝,建立黃果梨矮化栽培158畝,種苗繁育20畝。
據了解,項目實施地點格拉灘為沖積扇沖擊土壤,沙石多、儲水能力弱。“種植時我們將土地改為階梯式條溝狀種植,加強了果樹的保水能力。”顧文毅說,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研發之路上最需突破和改進的問題。
“我們在不斷摸索中發現,青海不能完全照搬內地流行的栽培技術,我們需要因地制宜。”顧文毅說,原始的喬化栽培方式會導致樹體老化、病蟲害發生嚴重、果實品質和產量明顯下降,而矮小的樹體,緊湊的樹冠,不僅能提高土壤及光能的利用率,還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矮化栽培是目前國內果樹栽培的主要技術模式,易于操作、管理,果子的大小、數量、品質都能有所保障,也非常適合機械化發展。”顧文毅說。
與此同時,黃果梨種苗繁育長期采用枝接方法,但是一年只能嫁接一次,育苗周期長、操作復雜、嫁接成本高、嫁接成活率低,針對這一系列問題,項目團隊根據青海省氣候特點加以改進,采用帶木質部芽接技術,一年可嫁接2次,嫁接成活率高達90%以上,嫁接成本低,可以實現黃果種苗的快速繁殖。
該項目通過應用前期技術成果,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省梨樹栽培的落后局面,解決了果實品質和產量下降問題。同時,通過技術示范推廣,使基層技術人員、種植戶、合作社相關人員等掌握先進的種苗繁育及栽培技術。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劉小利說:“我們會按時開展培訓活動,讓老百姓把先進的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先進的技術從根本上提高了果品品質,如何帶動市場銷售變成首要問題。“黃果梨雖然珍貴,但是鮮果酸度大、微澀,很多人不能接受鮮食。”劉小利介紹,為拓寬黃果梨果品銷售渠道,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開展了黃果梨凍干、果干、果酒的研制工作,在保持黃果梨營養、風味的同時,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
“我們還在黃果梨產品開發的探索階段,提高黃果梨附加值、延長產業鏈、為產業發展打下堅實的科技基礎是我們不變的目標。”劉小利說,該項目形成了一條以技術提高果品品質、以優質果品帶動市場銷售、以市場銷售激發農民種植熱情的發展之路。接下來,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也將繼續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爭取優化產業結構,打造地方性品牌,讓黃果梨走出黃南、走出青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