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7月11日早晨,從烏蘭縣希里溝鎮出發,來到一個叫東大灘的戈壁灘上,只見一大片一眼望不見盡頭的綠地噴灌機正進行灌溉作業,地里成片的紫花苜蓿,芳草延綿,流青溢翠,清香撲鼻,紫色的花朵隨風搖曳,自走式割草壓扁機、翻草機、打捆機來回穿梭,隨著一行行苜蓿齊刷刷倒下,“綠地毯”瞬間變成了“條紋毯”。
烏蘭縣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紅衛介紹說:“這都是優質的紫花苜蓿,烏蘭縣通過引導農牧民優化種植結構,大幅提升飼草畝均產量,農民收入普遍增加。紫花苜蓿是一種耐寒、耐旱的優質牧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年能收割三到四茬,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稱。”
“今年都是大型機械化作業,省去了人力,再加上縣農牧和鄉村振興局技術員的指導,紫花苜蓿長勢一年比一年好,畝產都在一噸多,這個小草給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烏蘭縣呼德格勞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韓永錄說。
由于管理到位,苜蓿第一茬平均高度普遍達1米左右,目前已全部進入頭茬收獲期。當下各類農機每天要在田間作業十幾個小時,力爭在苜蓿開花前全部收割完成,確保牧草營養成分最高、品質最好。
烏蘭縣積極探索苜蓿機械化生產集成技術,培育牧草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等經營合作組織,實現收割、晾曬、聚攏、打捆、拉運全程機械化,促進牧草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目前,頭茬苜蓿已陸續收割上市。據測算,頭茬優質紫花苜蓿平均畝產干草達到500公斤,全縣種植的1萬畝優質紫花苜蓿總產量可達0.5萬噸,收益1300萬元,群眾頭茬苜蓿畝均收入1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