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西溝鄉地處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南部,距離民和縣城23公里,屬于典型的淺腦山地區。
2019年底,西溝鄉實現整體脫貧。如今,西溝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個個產業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資料圖)
麻地溝:打造“一村一品”產業發展示范基地
盛夏時節,記者沿著川官公路來到西溝鄉麻地溝村,沿路綠樹掩映,麥浪翻滾,處處充滿盎然生機。
在麻地溝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的一棟日光式玻璃溫棚里,一排排整齊有序的菇架上,肥碩鮮嫩的蘑菇掛滿菌棒,長勢喜人。村民劉滿貴和孫尕桂正忙著采摘鮮菇。
“以前,我和丈夫在縣城跑出租車,一個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但跑出租很辛苦。今年1月份,村里的食用菌基地建成,我就回村里的基地打工,從事安放菌棒、采摘蘑菇、分揀蘑菇、打包裝車等工作,每天有100元的收入,這樣既能掙錢又能顧家。”村民劉滿貴高興地說。
麻地溝村黨支部書記寧智勇告訴記者,多年來,麻地溝村受自然環境、發展基礎、經濟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全村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傳統種植業,增效慢、收入低。2020年,麻地溝村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50萬元,整合村集體原有養殖場補償款47萬元,修建了1224平方米的玻璃節能溫棚,購買了種菇設備,自主加工菌棒,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
寧智勇說,麻地溝村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加工好的菌棒按成本價向村民提供,并按保護價收購產品,扶持村民種植蘑菇,實現增收致富。
為壯大村集體經濟,2022年,麻地溝村投入鄉村振興試點村項目資金835萬元,流轉土地1.3公頃,建設陽光鋼架溫棚1棟、冬暖式現代日光溫棚5棟、食用菌標準化生產車間1處,保鮮庫、冷庫、拌料場、原料堆放場等配套設施。項目建成后,預計實現年產值二百四十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益達到五十余萬元。
同時,在保證平菇穩產、穩銷的基礎上,將拓展種植香菇、金針菇、羊肚菌等多個品種,推進食用菌產業多樣化、規模化發展,以黨建引領打造鄉村振興“一村一品”產業發展示范基地。
涼坪村:“貧困村”到“示范村”的華麗轉身
如今的西溝鄉涼坪村煥發出鄉村振興的新容顏,河水蜿蜒流淌,良田綠樹相映成趣,民居錯落有致,村容干凈整潔,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示范村”的華麗轉身。
涼坪村村委會主任馬成俊告訴記者,涼坪村依托天井峽景區、西溝林場等旅游資源,全面盤活了村里閑置林地資源,引導村民以土地、勞動力入股,建設了以田園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涼坪村燒烤營地,增加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2021年,涼坪村被確定為民和縣鄉村振興試點村,村“兩委”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特色”標準,投資430萬元建設一處樹屋樂園營地。項目建成后,將連接現有的旅游接待中心、民宿、燒烤營地等,豐富涼坪村旅游產業內容和形式,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農家樂、休閑燒烤等鄉村旅游產業。
村民馬占林一家三口曾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馬占林享受了16200元的產業發展到戶資金和5萬元的農家樂項目扶持資金,在自家宅基地上開辦了一家農家樂,一年下來有五六萬元的收入。
馬成俊說,2021年,涼坪村村集體收益資金達到56.4萬元,村里拿出2萬元收益金資助了54名困難大學生,給全村460戶村民按每戶60元補助水費,讓群眾享受到鄉村旅游發展的紅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