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鄉間小道阡陌縱橫,花草隨風搖曳,百年古寺古樸典雅,產業基地一片生機……仲夏時節,走進海東市平安區洪水泉鄉洪水泉村,生機勃勃的鄉村繁榮讓人耳目一新。
村口的養殖小區里,兩排牛舍整齊排列,牛場里的牛羊膘肥體壯,養殖戶正在打草、喂牛。
“以前自己養牛自己賣,規模不大,收入也不多。進入養殖小區以后,養殖環境好了,牛的價格也高了不少。”養殖戶周成旺高興地說。
(資料圖片)
自2015年被確定為貧困村以來,洪水泉村黨支部圍繞“產業興、生活富、生態美”目標,探索“黨建+產業發展”新模式,在發展養殖產業上想辦法、尋出路。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引導下,村“兩委”積極爭取項目,帶領村民將庭院養殖逐步向集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2016年,以產業扶貧及東西部協作項目為契機,洪水泉村引進一千四百余萬元項目資金建成集飼料儲備與冬季保暖為一體的現代養殖小區。
要想增加收益,還得轉變思路、科學飼養。起初,村民們對牲畜品種改良和科學飼養不了解、不敢嘗試。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主動上門動員,并聘請專家為村民一對一指導。短短幾年間,洪水泉村的養殖戶們在品種改良中嘗到了甜頭,靠著特色養殖,人均年收入超1.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累計超50萬元。牛羊養殖業撐起群眾的致富夢,托起產業振興新希望。
“大家要集思廣益,不僅要發展壯大我們的特色養殖業,還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在洪水泉村黨群活動日座談會上,第一書記李娜這樣說道,這句話也在村民井海旺的心里扎了根。自從2016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戶,他就暗下決心要靠著自己的努力摘掉這個“窮帽子”。
“近幾年青海旅游業火爆,我考慮了很久,也想試試。”井海旺在鄉親們的幫襯下走南闖北跑旅游。發廣告、拉客源、找路線,一步步走來,井海旺憑著他熱情的性格和不認輸的闖勁積累了很多回頭客,生活也回贈了他一個新的開始。
跑旅游這些年,井海旺的收入翻了一番。2017年,他被推選為村委會主任,井海旺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在他的帶領下,洪水泉村建檔立卡戶中有30人加入到他的旅游運輸隊,獲得了可觀的收益。提起井海旺,村里人無不豎起大拇指。
頭雁高飛眾雁隨。當越來越多像井海旺一樣的年輕人投入到鄉村振興事業中,“能人效應”輻射作用愈發明顯。
清晨第一縷陽光灑落,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井海旺動身趕往自己的牛羊肉經銷小店。一大早,他的牛羊肉經銷店里人來人往,不一會兒工夫,新上架的牛羊肉就被搶購一空。目前,經銷店每天能賣出200千克以上的牛羊肉,很多都是回頭客,有的顧客甚至一次就購買上千元肉品。
這幾年,井海旺走南闖北跑旅游增長了見識,創業的思路也逐漸開闊。在與游客閑聊時,井海旺嗅到了商機,于是開了一家牛羊肉經銷店。
現在,井海旺將往日上門購買的單一銷售模式變成了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多元化方式,拓寬了銷售渠道,每月都有七十余頭牦牛肉品通過網上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一次次“折騰”讓井海旺創業致富的夢想不再遙遠,越來越多像他一樣的“致富帶頭人”闖出了致富新路子,帶領著鄉親們增收。
如今的洪水泉村,一條條水泥路四通八達,一面面文化墻新穎別致。村頭巷尾,鄉村風貌改造熱火朝天;山間沃野,產業基地煥發勃勃生機;房前屋后,文明新風潤物無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