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7月,剛剛搶抓兩個月時間完成了今年的種草任務,公忠來不及歇幾天就迅速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草原管護上,開始組織村社干部巡山禁牧。站在一處山頭,看著腳下的草原和不遠處的群山皆被綠意浸染,一幅天藍草綠山青水美的畫卷在眼前鋪展,他臉上的笑容徐徐綻放。
今年40歲的公忠,是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索乎日麻鄉(xiāng)尖木村黨支部書記,一位土生土長的牧民,對于藍天、草原和牦牛,他懷著天然的情感。10多年前,零星的黑土坡開始出現在這片他從小長大的草山上,牛羊啃食的草場上逐漸裸露出黑褐色圖斑如同“癩瘡疤”,一塊塊結在了公忠的心上。
“過去,牧民們都想著養(yǎng)得牛羊越多,掙得錢就越多,沒有考慮草場能否承載這么多的牛羊。”公忠的一番話道出了畜牧業(yè)發(fā)展和草原生態(tài)保護之間的矛盾。
2014年,尖木村初步嘗試實施草畜平衡機制,在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基礎上,發(fā)展種草養(yǎng)畜的現代畜牧業(yè)生產方式。公忠開始主動帶頭減畜、種草,并鼓勵親戚朋友和黨員干部參與其中。從那時起,以生態(tài)畜牧業(yè)讓美麗草原重現,成為了公忠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翻地、平整、施肥、撒種……每一道工序都親力親為,在數年的試種過程中,公忠經歷過外來草籽扎根慢、生長周期長、復綠效果甚微等一系列困難,可他從未停止種草復綠草原的探索腳步。經過反復試驗,公忠選育出適合尖木村的本地草籽品種,并將三種不同牧草混合種植,使得土壤結構恢復,單位面積牧草產量提高,黑土坡復綠效果顯著。
起初村民對種草積極性不高,修復大片退化草地的工作,僅憑村“兩委”干部寥寥數人埋頭苦干。為增加人力,公忠只好雇傭工人種草。這也讓他意識到,動員尖木村的320戶牧民加入種草隊伍,才是告別“靠天養(yǎng)畜”的關鍵所在。“如果草山全都退化了,尖木村連一頭牛羊也養(yǎng)不了。”他挨家挨戶上門宣講種草養(yǎng)畜的好處,遇到車輛無法通行的地帶,有時要下車卷起褲腿趟過冰冷的河水,但他堅持到每一個牧戶家做工作。
2019年,尖木村生態(tài)畜牧業(yè)合作社建立起233公頃的飼草種植基地,此后憑借良好的種植效果,尖木村戶均領到了數百元分紅。嘗到生態(tài)紅利的甜頭后,村里的植綠復綠隊伍不斷擴大,已達到百余人。不僅如此,正如公忠期待的那樣,已有近半數牧戶開始在自家草場的圈窩子種草,增加牧草儲備,積極維護草畜平衡,為保護草原生態(tài)主動作為。
回想過往,尖木村村委會委員東尼,特意給記者看了一張他最喜歡的照片:一面黨旗下,正在種草的公忠和群眾一齊抬頭,笑著看向鏡頭。他感慨地說:“有今天的草原離不開公忠書記帶著大家這些年吃苦奮斗,他是我們的帶頭人、領路人。”
關鍵詞: 生態(tài)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