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崔永燾 報道)柴達木鹽湖長期被認為是生命的禁區,然而中科院鹽湖研究所專家最近的研究打破了這一刻板認知。
由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承擔的青海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柴達木盆地西部典型干鹽湖的年代學及其資源與環境意義研究”項目,采用非鉆探方法成功測定鹽湖沉積物的釋光年齡,建立了晚更新世以來干鹽湖演化的時間演化序列,厘定了東臺鹽湖鋰礦的年代。
科學家在柴達木盆地鹽湖沉積物中首次發現固體鉀石鹽層和可溶性鋰-硼-鉀等鹽湖資源,為區域鋰-鉀-硼等資源勘探開發提供了新思路。項目采用GC-MS和GC-IMS技術建立了極端環境石鹽沉積物中有機物提取、分離和測定的新方法,發現石鹽中賦存有8大類共116種有機物,改變了以往石鹽沉積物中無有機物的認識。科學家在東臺鹽湖不同沉積物研究發現,該鹽湖中含有2500-4000種微生物,其中豐度較高的微生物均為嗜鹽菌,揭示了極端環境中微生物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
研究結論為鹽湖形成演變、礦床成因及高端鹽湖精細化工產品研發提供了科學依據,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填補了我國干鹽湖年代學研究領域的科研空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