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鐵二局總部在四川成都,項目上的工人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來自貴州、四川等地,從平原到高原,他們需要克服的不僅是缺氧、睡不著覺、身體不適等問題,還要克服“不落工期”“保質保量”等一系列硬性指標。
“還有兩個月我們的項目就全部完工了,在這里待了4年時間,感覺終于要熬出頭了。去年11月份冬季施工的時候,最冷的時候能到零下30多度,我們有一位從成都來的施工人員給凍哭了,哭著喊著要回家,當時日工資開到了800元,都幾乎沒有人愿意干。”江俊杰說。
高寒缺氧、生態脆弱、多年凍土是青藏高原公路施工的“三大難題”。如何處理好公路建設與生態環保之間的矛盾,是對建設者智慧和能力的巨大考驗。
盤大公路穿行于祁連山國家公園腹地,為最小程度地破壞沿線生態,建設者們不惜增加投資,以減少工程對野生動物和當地生態的影響。
標段施工路段全長70余公里,各類涵洞數量共有64余道。為了不阻斷野生動物的活動路線,施工者根據沿線野生動物種群分布特征、種群交換情況、棲息地、繁殖地等狀況,每公里都設置了野生動物通道。
“祁連山腹地一直都是野生動物的天堂,我們施工時經常能看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絕不打擾這些野生動物是我們施工之初就給全線定下的鐵律。”魏力立表示。
在現場記者看到,路基裸露邊坡已進行草皮回鋪,邊施工邊治理恢復,使得工程實施與生態恢復有機結合,為了盡量減少施工對沿線環境的影響,施工單位進駐工地后,通過標語、環保宣傳等途徑,向施工人員宣傳環保知識,時刻提醒人們要注重環保,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魏力立說:“我們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保護環境,為了生態,這樣做是值得的。”
一部交通史,就是一部發展史。如今的海北藏族自治州,一條條國道、省道、鄉村道路伸向無盡的遠方,將廣袤的草原、山地與現代化的都市通聯起來。“以前路不好,冬天去門源給牛羊備草料,路上就得六七個小時,加上裝車拉料,當天回不來只能在外住一晚上,所以那時候養的牛羊也少,日子不好過。現在通了柏油路,外出打工、牛羊備料、旅游交流都方便多了。去門源當天就能來回,游客也多了,日子更有盼頭了。”祁連縣默勒鎮老日根村書記四清告訴記者。
盤大公路作為全省三大旅游景觀廊道中祁連山風光帶生態旅游景觀廊道的重要通道,在不久的將來全面完工后,將有效緩解海北交通壓力,提升地區交通公共基本服務水平,提高區域交通應急救援及抗災保通能力,帶動沿線地方經濟、交通及旅游事業發展,對加快民族地區群眾致富步伐提供新的動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