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攝影 : 任青峰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報道)八月,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鄉,萬畝洋芋以廣袤的大地為紙,以八月的時光為筆,以勢不可當的姿勢盛開,濃墨重彩地繪就了一幅五彩斑斕的田園畫卷。
十幾年前的西山,受地理條件和生產經營方式的制約,糧食產量極低,而勤勞的西山百姓想到了修筑梯田,因地制宜改種產量相對較高、容易存儲的馬鈴薯。經過十幾年改良薯種及品種規劃,現以畝產較高的青薯2號、青薯9號、青薯10號作為商品薯,下寨脫毒65為品牌薯定量供應,推廣種植雙壟地膜馬鈴薯技術及馬鈴薯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鼓勵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進行集中連片種植。
2022年,西山鄉總播種面積達68737畝,呈現出以馬鈴薯為主、油菜和小麥為輔的局面。
在發展洋芋種植產業的同時,西山鄉大力發掘以洋芋粉條為首的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加強洋芋經紀人隊伍建設,發揮經紀人隊伍信息和資金優勢,有效拓寬了銷售渠道,引導規模較大的絲源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等本土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就業、學習技術,反哺傳統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尤其是西山“七彩粉條”享譽省內外,遠銷俄羅斯。
攝影 : 任青峰
心靈手巧的西山婦女還把看似平淡無奇的洋芋做出千般花樣,炒洋芋、洋芋馇馇,洋芋攪團、洋芋面片……加上酩餾酒、八眉豬肉,洋芋宴席也正在悄悄成為婦女們致富的重要途徑。如今洋芋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西山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將各村閑置辦公用房屋頂充分利用,建成村級光伏發電站,實施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發電工程。建成后,將有效減輕當地村民用電支出負擔、改善群眾生活用電需求,也提高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項目可連續產生穩定收益,且維護成本低,真正實現了集體經濟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目前,西山鄉打造的綠色“屋頂經濟”產業已然成為西山鄉農業產業化、農村清潔能源開發的新亮點,原本閑置的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屋頂搖身一變,成為村集體經濟的“綠色銀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