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李娜 報道) 8月9日,16尾久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陜哲羅鮭“重歸”故里——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瑪柯河。
此次活動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果洛州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此次川陜哲羅鮭棲息地種群重建既是深入貫徹落實長江流域高質量綠色發展戰略和長江大保護“十年禁漁”的具體舉措,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增強全社會保護資源、愛護環境意識的實際行動。
據專業人員介紹,川陜哲羅鮭是我國長江上游珍稀且獨有的魚類,是青藏高原地區唯一的大型土著鮭科魚類。1992年,川陜哲羅鮭與白鱘、中華鱘、達氏鱘等列入一級魚類優先保護種。2020年保護級別升級,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I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岷江上游,沿大渡河達青海省境內。國內外學者推論川陜哲羅鮭是第四紀冰川期由北方南侵的殘留魚類,被視為滄海桑田、山川地理巨變的考證素材——活化石。同時,川陜哲羅鮭具有優良的生長和遺傳特性,最大個體在50千克以上,是我國重要的冷水魚類種質資源。
川陜哲羅鮭“回歸”瑪柯河,是因為瑪柯河是長江的重要支流,水體資源豐富,魚類主要以川陜哲羅鮭、重口裂腹魚、黃石爬鮡、齊口裂腹魚、大渡裸裂尻魚、麻爾柯河高原鰍為主。在青海省境內,川陜哲羅鮭僅在長江大渡河上游的瑪柯河流域分布。
近年來,果洛州落實“長江十年禁漁”的要求,成立了以州長為組長的州級長江禁捕領導小組,建立了長江禁捕網格化管理、聯合執法等制度,與黃南、海西、海南、玉樹、甘孜、甘南、阿壩七州簽訂了重點水域聯合執法目標責任書,創新了果洛州聯合禁捕的新機制,各族群眾齊心努力,以實際行動使長江漁業資源和漁業生態得以保護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