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進入8月,氣溫持續走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尕海村,村民劉兆平一早便來到離家不遠的工地開始干活。
“目前我們正在加深拓寬魚塘,今后這個魚塘就是村里的水產養殖基地,還有好幾個村民跟我一樣,都在這里干活。”六旬老漢劉兆平沒想到,自己在“退休”的年紀還可以在家門口有活干。
【資料圖】
2021年,新一屆尕海鎮黨委“班子”成員上任后,在調研走訪中了解到,位于尕海村和新源村東南方交界處,有一處16000平方米的水塘,其水塘的水是從泉眼里流出來的,水質屬于弱堿性,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據村民們說,水塘里野生魚的肉質細膩,有一種特別的口感。
多年來,尕海村和新源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主要依賴于土地,極大地制約了兩個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如何打破不利局面,拓寬集體經濟收入渠道,成為新一屆黨委急需解決的任務。
在經過多次調研和實地勘察后,尕海鎮黨委認為,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助力產業振興是一條可選之路。于是便立即組織相關人員,前往青海省漁業推廣技術中心、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虹鱒魚育苗基地和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聯合水產養殖基地等,現場觀摩學習水產養殖方面的技術,并與相關科技人員、養殖大戶進行面對面互動研討。
經過觀摩學習,尕海鎮黨委因地制宜,結合地下水資源豐富優勢及現有自然魚塘基礎,初步確定了以室內桶式規模化養殖為主,外塘循環養殖垂釣為輔的養殖方案。
由于水產養殖具有專業性,存在一定風險,前期,鎮黨委牽頭協調第三方機構于2021年6月投放鯉魚、鯽魚5000尾,蟹苗50公斤進行試養,除去因水塘水位較淺,冬季水面結冰原因造成部分魚苗缺氧死亡外,此次試養成活率達85%。
試養成功后,大家對發展水產養殖有了底氣。2021年底,結合“十四五”產業項目申報,鎮黨委把水產養殖項目作為重點工作謀劃對接,爭取到2022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600萬元,用于實施尕海村和新源村水產養殖項目。
“虹鱒魚養殖效益高,魚苗養殖一年后大約在1.5公斤,按照最低市場價每公斤80元銷售,收入很可觀。”尕海鎮副鎮長馬海鵬對水產養殖信心滿滿,“按照現有魚塘基礎,預計每年可投放三次魚苗,每次投放量3萬條,養殖育苗存活率以70%計算,每年養殖存活就是6.3萬條。”
“今年6月,水產養殖基地項目正式開工建設。室外,施工人員正在原來的水塘基礎上進行深挖擴建,室內,智能溫控育苗車間及配套附屬設施安裝也在進行中。”水產養殖基地項目建設負責人王輝說,在項目施工期間,公司主要以當地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作為用工對象,為無法外出務工的脫貧戶提供了增收機會。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重點。如今,一幅依托水產養殖基地,帶動垂釣、餐飲和旅游觀光一體發展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藍圖已逐漸清晰起來。
尕海鎮黨委書記哈斯代青說,致富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接下來鎮黨委會堅持“黨委牽頭、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的工作思路,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向有養殖意向的村民傳授養殖經驗,培養水產養殖技術人員,探索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解決瓶頸制約、發展特色養殖的致富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