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境內,野生動物的“膽子”越來越大了。清晨,位于青海省共和縣石乃亥鄉尕日拉村的泉灣濕地,黑頸鶴見到守護者智華架起攝像機,貌似配合地揚起脖頸“引吭高歌”。在青海湖畔,普氏原羚經常跑到牧民家里“闖禍”。
每年10月至來年4月,在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泉灣濕地,上千只黑頸鶴呼朋喚友如約而至,翩翩起舞、嬉戲暢游。尕日拉村的泉灣又名那尕則灘涂沼澤地,位于青海湖西南邊,生長著濕生植物苔草、扁穗草、杉葉藻等。有多處泉水涌流形成沼澤濕地,是眾多候鳥、留鳥的育雛區和棲息地,大天鵝及黑頸鶴等珍禽就生活在這里。尕日拉村生活著337戶、1167名牧民,人鶴共處成為這里最美麗的風景線。
智華就是與鶴共舞的人。走在青海湖邊,經常能看到智華舉著相機拍攝黑頸鶴。自小生活在這片草原,似乎與大自然有種牽連,智華深深熱愛著家鄉的草木山川。
受環境影響,智華經常救助受傷的黑頸鶴。智華學習鳥類救助常識,學會辨識各種鳥類的知識緣起于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舉辦的檢測員培訓班。2008年接受培訓后,他正式成為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義務監測員,參與到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動中。
2008年迄今,智華以圖片、文字的方式詳細記錄著尕日拉村的濕地鳥類數量、行為以及棲息地的變化,并拍攝了大量的影像資料。智華告訴記者,完成一次監測需要兩天時間,他每天清晨騎著摩托車駛過崎嶇不平的草場,在離棲息地很遠的地方停下車,再悄悄走過去,觀察附近的黑頸鶴。漸漸地,他成了黑頸鶴“貼心”的朋友,每次舉起相機拍攝時,調皮的精靈們竟然配合著“表演”起來,有時還會發出愉悅的鳴叫聲。
走進青海湖,像進入油畫里,藍天白云下青海湖碧空如洗。漫步在青海湖沿岸,牧民切群加正在巡查普氏原羚。
“動物都是有靈性的,救助的時間長了,它們也會很信任你。”切群加說,從救助、飼養到為普氏原羚繁育、接生,14年間,他一直在青海湖畔一萬多畝草場上守護著普氏原羚。夏天種飼料,冬季鑿冰引水,日夜巡護,青海湖畔這片草場的普氏原羚也從2008年的14只增長到如今的126只。
近年來,共和縣野生動物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和恢復,持續刷新生物多樣性記錄。美美與共,各美其美,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也是共和縣生態環境變好的縮影。
關鍵詞: 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