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130多天野外活動監測結果來看,這只猞猁日運動量充沛,已具備獨立生存能力。”近日,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的專家通過猞猁佩戴的GPS點位圖作出這樣的分析。“作為全國首例救護猞猁的野化放歸,這項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救護、治療、野化放歸……這只放歸猞猁的故事要從一年前說起。
(資料圖片)
救!1歲猞猁幼崽身體虛弱
2021年4月6日,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接收到了一只受傷的猞猁。據了解,它來自剛察縣吉爾孟鄉秀腦休麻村,根據體型判斷是1歲左右的猞猁幼崽。“當時接收到它時,這只猞猁幼崽的身體狀況十分差,特別是角膜水腫,導致右眼失明無法捕食獵物,出現了營養不良、體質極度虛弱癥狀。”負責救護猞猁的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副主任齊新章告訴記者。
“為了做好猞猁的康復治療,我們十分注重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這過程雖緩慢,但是對猞猁將來的野化放歸至關重要。”齊新章說。
為此,在每日的飲食中,救護中心沒有采取人工喂藥,而是在投喂的野兔、鴿、羊肉中添加藥物。在同步開展的野化訓練中,工作人員在其飼養展出區域使用玻璃貼紙進行遮擋,有效地避免了猞猁對人類失去警惕性,影響后期的正常放歸。
尋!精心選擇為猞猁找“家”
在耐心細致的飼養管理下,一年后,被救護猞猁發育狀態良好,進食排便、日常行為、精神狀態良好,右眼功能也恢復正常。“當猞猁身體狀況一切正常后,我們也對其做了進一步評估,經過查驗各項指標正常后,最終評估這只猞猁符合野化放歸條件。”齊新章說,為猞猁尋找合適的“家”成為研究人員們的下一步工作重點。
為此,救護中心聯合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部門專家共同研究猞猁的放歸地。“要人為干預少,有野生猞猁種群分布,而且還要有適合的食物資源……”按照這一思路,經過幾番尋找和研究,最終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成為這只猞猁放歸的“家”。
放!野化訓練后猞猁走出“圈”
“家”找好了,但是能否直接放歸又成了研究人員考慮的新問題。
由于這只被救護猞猁還是一只幼崽,缺乏野外生存捕獵經驗,為更好地保證猞猁放歸后的正常生活,今年3月,研究人員在放歸區域為它搭建了一個野外“避難所”。“這個100平方米的人工‘避難所’利用了放歸點的一處廢棄羊圈,是我省首次在放歸地搭建野化訓練場,證明我省具備在合適地區搭建臨時野化訓練場地、放歸野生動物的可行性。”
4月10日,工作人員為猞猁佩戴了衛星定位項圈;4月11日,猞猁被帶到了放歸區的人工“避難所”;當日,現場監測發現猞猁咬死了場地內羊羔、兔鴿等并食用;4月12日上午,猞猁沖破軟網逃離,開始了它的野外生活……
“看到它自主沖破軟網逃離,并且在野外捕獵活下去,我們很欣慰,這是我們預想到的最好結果,說明這只猞猁的野性很好,具備野外生存能力。”齊新章說。
看!這是猞猁的遷徙圖
“根據猞猁130多天野外活動監測結果顯示,4月12日野化放歸猞猁離開避難所,5月7日進行長途遷移,實際遷移約200公里、直線遷移距離達到45公里,共耗時25日,平均每日遷移8公里;截至8月22日,該猞猁遷移到祁連山國家公園邊緣一處山區。”通過GPS點位圖,研究人員密切關注著猞猁的生活。
“為救助動物佩戴GPS衛星項圈,可以準確掌握其野外活動規律,有助于對猞猁等大中型貓科動物開展科學有效的野外救護和放歸工作,提升救護和野外放歸的成功率。”據齊新章介紹,接下來,他們將繼續關注這只猞猁的生活動態,為全省野生動物救護放歸提供更多實踐經驗和寶貴資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