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王瑞欣 報道)近一年的時間,從成功救助到恢復健康,130多天的野外活動監測,一只1歲多的猞猁幼崽終于達到野化放歸條件,回歸自然。這是我省完成的全國首例救助猞猁野化放歸,對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又積累了成功經驗。
記者了解到,2021年4月6日,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在剛察縣吉爾孟鄉秀腦休麻村發現一只1歲左右的猞猁幼崽,經過救護人員檢查,發現該只幼崽因為角膜水腫導致右眼失明無法捕食獵物,出現了營養不良、體質極度虛弱等癥狀。
送往救護中心后,救護人員對猞猁精心照料,每日投喂食物,并在其中添加治療藥物以補充營養,幫助其恢復體質、治療眼疾,同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康復治療及野化訓練。期間,為減少人為因素干擾,避免猞猁對人類失去警惕性,影響其正常放歸,工作人員在其飼養展出區域使用玻璃貼紙進行人為遮擋。經過一年的飼養管理,救護的猞猁發育狀態良好,進食排便、日常行為、精神狀態良好,右眼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達到了放歸條件。
由于該只猞猁是1歲的幼崽,缺乏野外生存捕獵經驗,無法直接放歸原生地。最終經省林草局批準,救護中心在西寧市林草局組織協調下,由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剛察縣森林警察大隊、大通縣林草局配合協作下,經過多次調查研究,選定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為猞猁野化放歸點。該地點人為干擾因素少,有野外猞猁種群分布,并有豐富的巖羊、中小型嚙齒類動物等食物資源,有利于野化訓練、放歸及后續保護管理工作開展。
2022年3月,救護繁育中心利用放歸點1處廢棄羊圈,采取頂部蓋網并預留可逃離口,搭建了面積約100平方米的野化訓練場,通過活食投喂、重新建立與人類的關系等方式,開展了野化訓練;4月在為猞猁佩戴衛星定位項圈后,工作人員又通過在放歸訓練場投喂活物訓練其捕食能力。根據現場實地監測,4月11日,發現猞猁咬死場地內羊羔、兔鴿等并食用,第二天早晨從預留逃離口逃離野化訓練場。
經過對該猞猁幼崽長達130多天的野外活動監測結果顯示,野化放歸猞猁于4月12日離開避難所后,至5月7日期間進行了長途遷移,實際遷移約200公里、直線遷移距離達到45公里,共耗時25日,平均每日遷移8公里;5月7日至31日,其活動區域約為50平方千米,核心活動區域為10平方千米;截至8月22日,該猞猁成功遷移到門源縣皇城鄉永安城附近活動,并具有了固定晝歇點。
“根據野外放歸猞猁日運動量判斷,其已具備獨立生存能力,表明此次野化放歸非常成功并取得階段性經驗。”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此次救助的猞猁幼崽并實現野化放歸的成功經驗,無疑對我省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又積累了寶貴經驗。回顧這一年的救助以及野化訓練經歷,工作人員表示,在飼養管理過程中,通過遮擋玻璃面減少人為干擾,利用兔鴿活食鍛煉其捕獵能力等一系列野化訓練工作對放歸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首次在放歸地搭建野化訓練場進行野化放歸,證明我省已具備合適地區搭建臨時野化訓練場地放歸野生動物的可行性。在此過程中,為救助放歸野生動物佩戴衛星項圈不僅可以準確掌握其野外活動規律,而且有助于對猞猁等大中型貓科動物開展科學有效的野外救護和放歸工作,提升救護、野外放歸的成功率。
今后,省林草局將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的野外救護、野化、放歸等專業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管理,不斷總結分析、積累經驗,制定系統科學救護放歸技術規范,以期能為全省野生動物救護放歸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借鑒,不斷提升我省野生動物救護放歸的整體水平,全面推動我省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 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