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進入秋天,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廣闊無垠的嘉塘草原又迎來了“換裝”季節:朝陽下,藍天白云,碧草微黃,美麗、靜謐,星星點點的牛羊散落其間,悠閑地吃著草,就像一顆顆黑色、白色的珍珠鑲嵌在綠色的絨毯上……
在高原牧區,畜牧業是當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柱產業。近年來,當地政府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構建劃區輪牧、科學養畜、草畜平衡、協調發展的生態畜牧業格局,在促進鄉村振興的同時,有效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以自然生態為優勢,以產業融合為方向的“生態+”模式成為當地規劃和發展的重點,生態環境更好了,百姓腰包更鼓了。
【資料圖】
吃上“生態飯”念好“致富經”
玉樹州稱多縣珍秦鎮十一村是個純牧業村,地廣人稀,在2840平方公里的草山上生活著402戶1605人。以前僅靠自己家的草山養牛養羊,勉強養家糊口。
2016年,十一村辦起了專業合作社,村里72戶291人入股合作社,整合牲畜、整合草場,開始踏上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之后合作社產生效益開始分紅,入股的村民一個個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十一村的村主任久美旦周心里很明白,只有依靠特色才能走出新路子。他帶著村里人劃分四季草場,按照集約化方式生產和經營,對草場進行劃區輪牧。又對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牲畜結構調整、科學養殖、良種補貼、融資貸款、多種經營進行詳細規劃,制定方案。
久美旦周說:“只有建立生態畜牧業長效機制,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十一村集體經濟一天天壯大,面對的困惑也接踵而來。產業結構單一,生產經營粗放,牧業資源轉化率低的問題又讓村里人有了新的想法和改變:將村里的七個社合并建起了嘉塘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分紅,極大提高了效率和收入。“想要合作社做得越來越好,就得整合起來,干出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更有干勁,積極性更高了。”十一村六社社長更丹說。
一開始就在嘉塘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入股40頭牦牛的十一村七社社長索江告訴記者,現在他已有100多頭牦牛在合作社里,合作社專業化養殖讓他脫了貧,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合作社最大的好處就是牲畜有保障。把牛羊入股到合作社,不擔心吃不上草,做出來的乳制品直接由合作社統一賣給企業,我們省了好多事還掙了很多錢。”索江說。
看到村民們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久美旦周干勁十足:“國家和省州的政策支持我們村脫貧致富,讓我們口袋鼓了起來。我們有什么,只有牛羊和草山,這是我們的特色,要保持下去,要用心做好它。”如今的十一村依托特色畜牧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新路子,村民有分紅,有干勁,家家戶戶走上了致富路,走得越來越好,步伐越來越大。
珍秦鎮十一村只是稱多縣接續鄉村振興過程中讓越來越多的牧民群眾吃上“生態飯”的一個典型。
近年來,稱多縣結合自身特色,突出“生態扶貧”“綠色扶貧”,讓越來越多貧困群眾吃上“生態飯”,摘掉“窮帽子”。一直以來,稱多縣在摸索中思考,以“生態+畜牧產業”為基本點,實現“三整合四解放”,整合草場、整合勞動力、整合牲畜;解放生態、解放勞動力、解放生產力、解放思想。統籌協調各部門單位“集團化”作戰,引導合作社擴大飼草料種植基地,優化牲畜結構,增加畜產品附加值,為社會提供高品質畜產品。
生態畜牧業的發展不只帶來顯著的增收,也改善了草原的生態環境。稱多縣各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通過規模化經營,引入先進的畜牧技術改良畜種、提高養殖效率的同時優化草場利用。并通過政策扶持,完善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讓草原生態環境也得到了顯著改善。
走進位于稱多縣產業園區內的稱多縣高原牦牛畜產品有限責任公司,整潔明亮的現代化生產車間讓人眼前一亮。作為青海省農牧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積極制定牦牛飼養管理、屠宰加工統一標準,引領合作社和養殖戶向標準化方向邁進,實實在在地幫助牧民走上富裕路。通過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企業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畜產品,無償捐助、資助困難學生,給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等,也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吃上“文化飯” 打好“特色牌”
玉樹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湖泊草原觀光、生態研學、民俗文化風情體驗等生態旅游產品深受青睞,旅游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為通天河流域乃至青藏高原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地處三江源腹地的稱多縣可挖掘和打造的文化資源內容廣泛而豐富。“要打造高端文化旅游品牌,就要發揮其應有的歷史文化價值。”為此稱多縣積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高品質的特色旅游,以“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為動力點,厚植高原地區民族文化,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充分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在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求特色、增活力、謀效益,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優質的文化福祉。
記者來到玉樹州稱多縣拉布鄉拉司通村,這里被當地人贊譽為“拉司梅朵”,藏語意為“鮮花盛開的拉司通村落”。相傳鮮花盛開的拉司通村不僅誕生了玉樹的第一棵樹,而且近年來“老樹發新芽”,又以其規劃有序的村道和古老的藏式古建筑,成為玉樹旅游“獨樹一幟”的招牌景點。
行走拉布鄉,來到拉布河北面居高地勢之處,有一座雄偉壯觀的碉樓——蘭達百長碉樓,迄今約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稱多縣境內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百長碉樓,在拉布鄉眾多古藏村歷史遺址中最具文化氣息和標志性。它地處交通要道口,成為打造玉樹通天河流域旅游線路上極具價值的景觀。
“將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是稱多縣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稱多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羅松扎西看來,開發特色旅游資源、構建旅游產業鏈,是當地發展的重要依托。
推動文化產業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如今在稱多,更多的農牧民群眾通過共享文化產業成果,吃上了“文化飯”。利用舉辦各類文化旅游節慶活動,如賽馬節、馬術文化節、民俗文化節等,在提高縣域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度的同時,也讓農牧民自己的農畜產品、手工藝制品等得以推廣。
“生態+畜牧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以畜牧業發展為現實支撐,以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為持久動力,如今,稱多縣正在因人因戶因村施策,對癥下藥,手握“特色牌”,不斷開創高原鄉村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