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河湟刺繡、貴南藏族刺繡、青海花兒、熱貢藝術……在青海,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傳承凝聚著一代代青海人的勤勞與智慧。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全省33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8億元,間接帶動約10萬名從業人員。
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繡娘李發秀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土族盤繡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李發秀經營的青海發秀手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被認定為青繡就業工坊,20余名繡娘在這里找到了工作。就業工坊通過統一發放訂單,統一回收繡品,再發往各個銷售點售賣,讓繡娘們憑借指尖的技藝有了穩定的收入。
次成貢布是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年都乎鄉傳習所的學生,2019年,大學畢業后的他回到家鄉學習石雕技藝。經過4年的學習,他的作品已銷往四川等地。次成貢布說,現在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慕名前來學習傳統手工技藝,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學藝人帶來了收入。
近年來,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保護和系統保護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全省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3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代表性項目煥發生機活力,成為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增長極。各地通過采取多種保護方式,以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非遺,使一批非遺項目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手工技藝類非遺資源更成為了市場潛力巨大的特色產業。據省文化和旅游廳統計,我省33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8億元,帶動約5萬名群眾及低收入家庭成員就業,人均月收入約2300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省立足本土特色,突出地域文化,各地非遺工坊生產出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手工藝制品,涵蓋青海刺繡、工藝品、紡織品、紀念品等。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讓文化傳承更有新意,各地研發出與現代生產生活和消費需求對接的文創產品,加快傳統工藝美術業優化升級。通過電商平臺的推廣,青海手藝人開辟出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全省3A級以上景區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表演和銷售,青海非遺進景區,既豐富了景區的服務內容,讓廣大游客近距離領略當地的民俗風情,也為民間藝人和傳承人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平臺。熱貢藝術、藏毯、黑陶、銀銅器、和日石刻、木雕等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已形成“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以“互聯網+”構建文化旅游新型產銷體系,打通線上線下雙渠道。
關鍵詞: 家非遺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