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王瑞欣 報道)教育不是領著孩子急匆匆地去趕路,而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溫度的事業,教師就應該以愛為魂,做有“溫度”的教育。在平凡的三尺講臺上,趙曉玲就是這樣用有溫度的教育啟迪、喚醒、守候著每一個學生,努力踐行著一個黨員教師的初心和使命,收獲一路芬芳。
(相關資料圖)
堅守初心永不改
1990年7月,趙曉玲中師畢業,分配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柯柯鐵路小學任教,經過火車十幾個小時的顛簸,她終于來到了這所學校,但眼前的景象將她美好職業生涯的想象與憧憬擊得粉碎:幾排簡陋的平房就是學校的教室,教室的地面凹凸不平,四處漏風、脫落的墻皮以及灰暗無光的墻面,就是工作環境。學生的水平更是差到不可想象,趙曉玲雖然接管的是四年級的班,但學生的語文水平剛剛能夠到二年級,第一次考試結束后,看著學生們可憐的成績,初登講臺的喜悅悄然退卻,焦慮漸漸侵蝕著她的內心。父母不止一次地勸她放棄這份工作另謀出路,但看到孩子們一個個渴望知識的眼神,她沒辦法讓自己打退堂鼓。心中的夢想一次次召喚著她,讓她思考著如何接受這樣的挑戰。
剛走出校門的她沒有什么教學上的高招、絕招,但有的是旺盛的精力,有的是對學生的喜愛與關心。她想改變孩子就從改變環境入手,一個干凈、優雅的環境,會使孩子們的心過濾掉浮躁,變得沉靜,會激發起一種奮發向上的班級精神,于是她就自己動手布置教室,給孩子們一個清新優美的學習環境。進入冬天,她每天早晨六點鐘就爬起來去給學生生爐子,在她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孩子們也漸漸把學校當成了家。
時間一天天地流逝,她已逐漸褪去初為人師的青澀與稚嫩,課堂上,學生在她抑揚頓挫的朗讀、講解中,感受著語文的魅力,成績逐步提升;課余時,學生在她語重心長地教導中,沐浴著師愛的光芒,言行逐漸規范。回首曾經的選擇,她從不后悔,因為她深信辛勤的付出一定會照亮孩子們希望的路!幾年后,就在那個條件那么艱苦的地方,當她教過的孩子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等學院時,她更加堅信:一名教師無論身處在哪里,都要牢記自己肩上的責任與使命,無論何時都要用“他是孩子”“假如他是自己的孩子”來換位思考,堅守自己的初心,把智慧的種子播撒到孩子們的腦海里,把愛的溫度傳遞到孩子們的心靈里,激發出學生內在的潛能。
付出真愛是法寶
教育之路是一條艱辛之路,更是一條溫暖之路,只有愛的播種者,才是真正的教育者。趙曉玲喜歡去攻克對大多數老師都避之不及的差生,為了轉化一個曾經不愛學習、壞習慣較多的孩子,她不斷努力,為他定制個性化作業,降低他的學習畏難情緒;進行家訪,掌握孩子的家庭情況,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在趙曉玲一次次的信任與鼓勵中,班上增加了一個個好學上進的“新面孔”。
在趙曉玲老師眼里,雖然轉化一個孩子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這關乎一個孩子的未來發展,關乎一個家庭的幸福美好,作為一名老師,如果在這些孩子身上多付出一些愛,什么樣的“后進生”都可以成為良“玉”、美“玉”。
創新管理顯魅力
作為一名資深的班主任,趙曉玲非常明白班主任工作的辛苦與勞累,不同的是,她總是會開動腦筋,用智慧和方法殺出“重圍”,引領孩子做班級的主人。比如搞“班務承包”,設置許多小崗位,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班級管理中,當某個孩子對自己負責的工作做得特別有成效時,她就會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他所承包的班務。她還記得第一次使用冠名權的情景,十年前,她們班上的梅花同學承包的是整理講桌的任務,孩子從承包之日起就做得特別認真,每節下課她都會把桌子上的東西整齊歸類,用抹布擦得干干凈凈。看到她這樣的表現,趙老師就在班上不斷地進行表揚,并把該同學承包的講臺命名為“梅花講臺”。在趙曉玲的鼓勵下,這個孩子就像是乘上了進步的快艇,一路劈波斬浪,學習成績也是從以前的不及格一路攀升,后來每次考試都在90分以上。趙老師這種獨具特色的賞識教育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內在動力,后來班上的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去幫班級做事情,希望能得到冠名權,所以在趙老師的班上就有很多這樣響亮的冠名,比如“俊熙黑板”“梧桐書角”“一凡衛生角”“文杰走廊”“伊諾燈長”等等。通過不同的角度發現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給孩子們戴上他們需要的光環,用這束光去照亮孩子們的精神世界,照亮他們的人生之路。
趙曉玲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對自己的工作高標準、嚴要求的人,對她來說,三十多年的教育之路是漫長的,但也是幸福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只要你的心。”當趙曉玲老師滿懷愛心去做有溫度的教育時,溫度的相互傳遞、碰撞也讓她的教育之路生動起來、美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