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9月,走進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拉鄉都蘭村,整齊劃一的兩排牛棚映入眼簾。牛棚里,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肉牛正吃著草料,養殖戶忙著翻攪草料、打掃衛生。
過去,由于養殖業水平偏低,農牧民的收入普遍不高。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貴南縣依托海南州畜牧業強州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規模化養殖,不僅使畜牧業得到長足發展,養牛的農牧民收入也日漸增加,走上幸福的致富路。
據都蘭村黨支部書記達保介紹,都蘭村57戶村民養殖的黃牛數量已提高至607頭,通過發展黃牛養殖產業,村民收入明顯增加。
曾經在外打工的旦正才讓,如今選擇回到家鄉發展。他利用自家的閑置土地,修建起畜棚專心養殖黃牛。如今,旦正才讓家的黃牛數量有43頭,每年除去養殖成本還能增收13萬元。
“在惠民政策的扶持下,不僅能養牛掙錢,還可以拿到合作社的分紅,一年賺兩份錢,平時還能照顧上學的孩子,真是賺錢養家兩不誤。”旦正才讓高興地說。
茫拉鄉鄉長張成遠說,茫拉鄉通過爭取項目支持,引進西門塔爾優質種公牛和能繁母牛,加快品種結構調整,淘汰出欄土種黃牛,改良本地黃牛,培育良種黃牛產業發展,擴大西門塔爾、黑白花等優質品種品牌效應,提升了養殖經濟效益。
近年來,貴南縣各地農牧民養牛積極性高漲,政府通過項目資金支持,加快標準化規模化養牛基地建設,推動了畜牧業發展。茫拉鄉以“合作社+養牛場(小區)+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托管養殖模式整合現代畜牧業發展資金,通過實施生產母牛擴增計劃,完善黃牛改良體系,落實扶貧牛購買保險政策,大力發展養牛業。截至目前,茫拉鄉西門塔爾、黑白花牛存欄數從2016年的3511頭增加到9600余頭。據初步測算,2022年產牛犢可達4056頭,出欄3840頭,出欄量同比有所增長,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