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報道)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自然資源系統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青海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近年來,青海省自然資源系統爭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任務1.84萬畝,涉及資金61.05億元,占補平衡指標跨省域交易0.94萬畝、收益7.49億元,所得收益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每年為貧困縣配置每縣600畝計劃指標,專項用于脫貧攻堅和鞏固鄉村振興戰略需求。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應保盡保”,供應保障性住宅用地508宗、面積2.7萬畝。從嚴落實“雙幫”工作,在結對幫扶村安排土地整治項目9個,整治規模3.28萬畝,資金4258萬元。全面完成全省45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工作。“十三五”以來,加大地質災害治理力度,累計投入資金23720.52萬元,完成治理工程43項,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自2019年開始,共投入資金5672萬元,對威脅30人以上的46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普適性監測預警設備,實現了“人防+技防”的升級版群測群防。今年將繼續投入4935.5萬元開展505處普適性監測預警點建設,建成后全省自動化監測預警點將達到975處,全省地質災害預警、預防能力持續提高。
十年來,共完成后期扶持項目投資12.69億元,實施危舊房改造等后期扶持項目342項。先后撥付移民貸款貼息資金4210余萬元,撬動銀行投資56977余萬元,受益移民9685戶/次。結合移民安置村實際,組織烹飪、藏繡、裝飾裝修、挖掘機等30多個專業技能培訓項目。先后投資9700余萬元建設了貴南縣茫曲鎮沙拉產業基地等項目,為當地移民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切實增加了移民收入,其中貴南縣茫曲鎮沙拉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和貴德縣尕讓鄉松巴村移民綜合產業項目被選為典型案例,相關經驗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