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日前,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新民鄉下山村蛋雞養殖場首批引進的2.4萬只羽蛋雞開始產蛋。該項目由青海山恩農牧有限公司承包經營,約定每年向村集體交付承包費60萬元。
2021年,民和縣新民鄉在全省鄉村振興試點村127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下,在下山村啟動實施了全縣首家5萬只羽蛋雞規模的標準化蛋雞養殖場項目,建成2360平方米標準化雞舍、400平方米蛋庫及750平方米有機肥加工車間,購進自動化飼養、有機肥加工及發酵罐等相關設備。
青海山恩農牧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吉發告訴記者,今年8月底,養殖場首批引進的2.4萬只羽蛋雞開始產蛋,10月底將再引進2.5萬只羽蛋雞,養殖總規模將達到5萬只羽蛋雞,預計年產雞蛋800多噸、年產值達1200多萬元,預計年利潤能達到120萬元。
李吉發說,5萬只羽蛋雞規模的標準化蛋雞養殖場建成投產,為當地提供20個就業崗位,不少村民可以在家門口務工掙錢。2016年,白長福大學畢業后在家自主創業,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扶持下,他靠一雙勤勞的手,通過發展養豬、養雞產業脫了貧,致了富。
下山村蛋雞養殖場投產后,白長福憑著養雞的一技之長和幾年的養雞經驗,被吸納為下山村蛋雞養殖場的飼養員,喂雞、糞便清理、撿蛋等工作都是電腦完成,“我只是掌控好操作鍵、做好設備維護就行,工作量比人工搞養殖少多了。每月工資4000至4500元,要是產蛋率高、效益好的話,還有提成。”白長福說。
新民鄉黨委書記王福昌表示,新民鄉將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分戶養殖”的思路,帶動更多農戶參與養殖,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計劃后續修建飼草加工、有機肥處理等配套畜牧項目,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力爭用5年的時間,在下山村形成以飼草種植加工、特色規模養殖、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為主的生態養殖產業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