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李娜報道) “以前這片草地退化嚴重,牧草稀疏,長勢不佳,牲畜飼草都成問題。如今這里草地連片,綠油油的,如綠毯一般。”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草原工作站站長卡著才讓滿臉笑意地對記者說道。
據了解,自2016年起河南縣創新實施縣級干部草原生態治理責任田管理模式,督促縣級干部堅守治理責任,積極參與草原生態治理,切實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將全縣6個鄉鎮45塊10.25萬畝退化嚴重的草原作為30余名縣級干部責任田,縣級干部與牧戶建立直接聯系,引導牧民轉變思想觀念,形成縣級干部參與、責任田牧戶配合、草原技術推廣部門提供技術支撐,帶動全縣干部群眾共同治理草原的管理和治理模式。
自實施縣級干部責任田管理模式以來,全縣草場得以恢復,牧草長勢喜人,草原生態治理持續實現增綠。記者從河南縣自然資源局獲悉,2021年河南縣天然草原鮮草產量為538.9公斤/畝、其中可食鮮草達到452.7公斤/畝,草群平均高度21.6厘米,植被平均蓋度90.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71.7%;責任田可食鮮草產量達到658.4公斤/畝,比天然草原提高了31.2%,經過人工修復的退化草原植被群落結構得以改善,優良牧草比例增加,草原植被恢復較好,草原生態保護效益明顯。
縣級干部責任田治理草原生態的工作模式,進一步強化和提高了干部群眾對草原生態治理的重視程度,形成保護和管理草原生態樣板,使全縣干部群眾對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工作從思想意識轉變為具體行動,形成了全縣干部群眾共同治理草原生態環境的良好局面。
縣級干部責任田治理草原生態的工作模式,只是河南縣生態環境治理多項舉措的其中之一。河南縣實施的黑土灘治理、“雙重”生態修復項目、草原滅鼠工作,林草長制、河湖長制的推行及污水處理廠的建成,均為河南縣夯實生態基礎、筑牢生態屏障、著力推進生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堅實保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