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太行山脈一路南下,行至晉冀魯三省交界的武安市,一座高大的牌樓矗立在鼓山腳下,穿過這座牌樓,記者一行就走進了有著“中國幸福村”美譽的白沙村。
鱗次櫛比的樓房、寬敞整潔的街道、數字化電影院、高標準的體育館和文化劇場……這個兩面環山的小村莊青山簇擁、綠水相伴、綠蔭掩映,既有山村的清秀,又處處顯露著比肩城市的生活品質。
而就在記者驚嘆于白沙村的“城市范兒”時,村黨委書記侯二河卻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白沙村十年九旱,當地人流行一句話:有女不嫁白沙村!1982年,年僅28歲的侯二河當選白沙村黨支部書記,面對村子一窮二白的窘境他沒有退縮,“我們要闖出一條新路子,讓村民過上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我們把目光瞄向村西的荒山,那兒有豐富的石灰巖資源,但之前一直沒有開發出來。”侯二河告訴記者,從那時起白沙村開始依托當地資源發展集體經濟,先后建起了十幾家工礦企業,村集體收入連年增長,到2009年達到了1.1億元。又窮又破的白沙村一躍成為當地有名的富裕村,村民們也陸續搬進了樓房,住進了別墅。
但是,這樣的日子也不是所有人都羨慕。“住著別墅吃粉塵。”前來參觀的外地人甩出的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剛剛富起來的白沙村民。
不想當“土財主”,就要轉型發展。2012年,白沙村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了關停污染企業的意見。“當時白沙村不僅關停了一批‘日進斗金’的工礦企業,還陸續投資2億元進行技術改造,建起了全國領先的全封閉、零排放的新型建材企業,成為行業新標桿。”
用科技賦能產業轉型,讓白沙村嘗到了先人一步的甜頭。為了實現從富起來到美起來的目標,白沙村逐漸從發展資源消耗型工礦企業向發展現代化生態農業延伸。
“看我們這兒多漂亮!”在白沙村與河北農業大學合作建設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里,村黨建辦主任李海峰指著50多個溫室大棚向記者介紹,“去年我們新建了雙拱雙膜智能溫室,安裝了智慧物聯網管控系統,溫度、濕度、光照等全部實現了智能化管理。”目前整個園區總占地600多畝,規劃建設了蔬菜溫室大棚、林果基地、養豬養牛基地等,帶動150多名村民在園區就業,每年的效益達到了2000多萬元。
“這里以前是礦坑,我們經過整治后建成了現在的農業加工廠。”看過了農業科技園區,李海峰帶記者來到了白沙村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基地。面粉、粉條、小米、玉米面、食用油……這個基地對標國際標準,專門從瑞士引進了專業的生產線,致力于打造綠色純天然的“白沙品質”。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為把村里的優質農產品推向市場、打響品牌,白沙村開始培育和發展農村電商項目,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這是我們村自己生產的酸辣粉,晶瑩剔透,面餅也很厚實。”白沙村的趙鑫是一名帶貨主播,也是一位“90后”寶媽,她熱情洋溢地在鏡頭前向網友們推薦白沙村的農產品。
趙鑫告訴記者,村里已有不少像她這樣的帶貨主播,大家在家門口就能有一份比較穩定的收入。而這一切都歸功于村里給村民提供了培訓學習的機會。
趙鑫的培訓老師是白沙村專門從廈門“挖”過來的電商人才單中帥。如何運用南方的商業思維對北方的優質產品進行推廣營銷?單中帥幫助村民們邁出了“從0到1”的關鍵一步。“接下來會整合優質供應鏈,把供應鏈和直播技術賦能給更多家庭創業團隊。” 談及下一步的發展規劃,單中帥信心滿滿,“把白沙的產品賣到更多地方,讓電商為鄉村振興賦能。”
在產業轉型的路上,白沙村又一次先人一步。
近十年來,白沙村堅持“農業穩村、工業強村、生態活村、科教興村”的發展理念,沿著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快速發展,不斷利用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形成了工、農、牧、貿、旅多業并舉的發展格局。如今,白沙村已經擁有50多個集體企業,2021年全村集體收入達到5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4.6萬元。
在白沙村,村里的公共設施比照城市的建設,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藝館天天有活動、影視城周周有電影、文化館月月有演出。村里建成了自己的體育館,里面包括游泳池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射擊館、保齡球館、健身館、網球館等。村子還專門辦了圖書館,圖書館自助機器、VR讀書、智慧朗讀亭等“黑科技”讓人眼前一亮。(記者 吳玉秒 張謝雅 李皓)
關鍵詞: 白沙村發展理念 利用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 白沙村公共設施 圖書館自助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