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王瑞欣 報道)創新針繡方式、改進原始皮料、融入現代元素……走進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丹噶爾皮繡研制開發有限公司,繡娘手中的針線一上一下,熟練的針法在指尖躍動,一張張生動靈秀、栩栩如生的皮繡作品躍然眼前;公司的銷售平臺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接踵而至,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這里給出了生動注解。
曾經的丹噶爾皮繡也面臨鮮為人知、傳承乏力的困境,而今天在長達十多年的持續挖掘、保護、繼承和開發后,皮繡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開始走向“上坡路”,走進千家萬戶。傳統技藝能再次煥發光彩,不僅得益于技藝者守住初心的那份熱愛,更得益于優良的營商環境助力加碼。
(資料圖片)
保護傳承,繡女也有大夢想
“皮繡,顧名思義,是一種在各類皮張上進行刺繡、加工的手工藝術。湟源地處農牧區的交接地帶,數千年來,各民族在這里集聚融合,各種文化在這里交流碰撞,皮繡在時間的浪潮中融匯了南北各地的繡法和技藝,形成了質樸而優美的藝術風格。”丹噶爾皮繡公司經理李永清介紹道。
但是由于歷史、社會發展等因素影響,皮繡也經歷了一次技藝近乎失傳的“危機”。“當時堅持做皮繡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沒有經濟收入,皮繡只能是躺在博物館里的‘睡美人’。”李永清告訴記者,年輕時她憑借著女性的細膩做起了裁縫,曾被皮繡上活靈活現的花鳥、動物走獸、人物肖像等深深吸引,對這種古法制作的刺繡充滿了特殊的迷戀,當看到蘊含著勞動人民美好愿景的精美藝術品逐漸沒落,她心里燃起了保護和傳承皮繡技藝的念頭。帶著幾個人,拿出手中的全部積蓄,當即成立了湟源縣丹噶爾皮繡研制開發有限公司。
“當時像個‘愣頭青’,一切都是從零開始,邊摸索邊改革,公司也只有幾個人,皮繡制作又需要很長的周期,經營實在是很困難。”回憶起那段“折磨人”的經歷,李永清說,稅務部門的貼心服務是一抹暖色調。她說:“辦理稅務登記時我們不懂財稅方面的知識,稅務干部耐心地幫我們整理了需要的資料,從稅種核定到領取稅控設備和發票,全程都有專人負責跟進輔導,原本以為復雜的業務居然一路通暢。”
稅惠助力,增添發展信心
從創立之初只有十幾個人的小“作坊”,轉變為如今擁有200多名“繡娘”和獨立設計、制作、加工、銷售生產鏈的成熟企業,十幾年的堅守,成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保護者和傳承人,丹噶爾皮繡公司的規模在不斷擴大。
憑借著高超的制作技藝和濃郁的地域特色,湟源皮繡在近幾年的文旅融合中迅速“出圈”,越來越多的人將其選為贈送親朋好友的佳品。“訂單量越來越大,我既有看見能為更多人帶去就業機會的欣喜,也有各類財稅報表數據增多的焦慮。”李永清說,得知公司的申報疑問后,稅務干部很快就回應了問題訴求,耐心講解輔導,幫助公司順利完成數據修改、申報更正。“公司發展初期,稅務部門的貼心服務、個性化輔導給我們帶來了安心和暖心。”她說。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丹噶爾皮繡公司營業額達21.08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2021年全年較之2011年,十年間增值稅稅負率總體下降3%。
堅守初心,在創新中尋找新方向
“皮繡制作,必須延續傳統手工制作方式,摻雜任何現代化機械制造那就不是真正傳統意義上的皮繡了,但是當前科技產業發達,機繡對我們的生產制作造成了強大的沖擊。”意識到問題所在,李永清開始在如何將皮繡的文化宣傳和推廣給更多的群體上著手解決。她帶領團隊將傳統牛皮、羊皮再加工、再創新,制成攜帶方便、觸感柔軟的底張,使其更容易保存,也容易上針;在傳統繡法的基礎上又融入堆繡、盤繡、跺繡、拉鎖繡等針法,使皮繡作品更具立體感和觀賞性。
“創新是最好的傳承,使用是最好的保護。”如今,湟源皮繡不僅代表著人們對鄉土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青海省民俗文化的一大亮點。丹噶爾皮繡公司制作的湟源皮繡已經走向了世博會等大舞臺,走向了千家萬戶,也帶動了周邊近千名婦女就業。
“能夠把自己保護和傳承皮繡的初衷做成現實,我感到很幸福,這份幸福離不開良好的稅收營商環境。”李永清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