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王瑞欣 報道)人才是創新之核、發展之要。
在第二屆“智匯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項目洽談會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積極洽談引進藏語文精品教學課程研究項目,成功簽約引進項目人才先巴才讓。通過在校內開辦個人講座,傳播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學生們的眼界開闊了,學到了很多知識。他所主教的藏語文成為共和縣民族中學的精品課程,進一步充實了教育資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是共和縣廣開渠道,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一個縮影,也是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從引領科技前沿的農牧產業,到根扎泥土的富民項目;從深度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到著力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版圖;從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建立專門工作團隊、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到構筑人才工作“四梁八柱”體系,做足做細人才“引育用留”的強大驅動力,推動著今日共和縣高質量轉型的火熱實踐,也使這一充滿科學性、實踐性的決策在共和落地扎根,催開千樹繁花。
近年來,共和縣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廣開渠道、三位一體、因地制宜、真情服務四項措施,全縣人才總量持續增長、人才素質大幅提升、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為“泛共和盆地”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廣開渠道引賢才
針對關鍵領域和專業領域人才緊缺的實際,共和縣以需求為導向,開通多元化引才渠道,2020年以來,共引進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農牧區實用人才共8544人。同時,聚焦生態環境環保、清潔能源高地建設、壯大高原特色生態農牧業、文化旅游發展、教育衛生水平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制定出臺《共和縣引進人才實施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從引進方式、評選條件、評選程序、政策待遇等方面,詳細規定人才引進的相關步驟,吸引各類人才加速集聚;引進高學歷老師,其中引進的先巴才讓和劉增敏分別入選“昆侖英才”高端創新人才和“教學名師”計劃。
近年來,堅持柔性引才引智與科技項目相結合,不斷加強與對口援建地區的溝通交流,是共和縣廣招賢才的“關鍵棋”。通過建立“政府搭橋、支援引線、柔性引進”的人才招引機制,依托龍羊民澤公司院士工作站、常州市大醫精誠專家團工作站,草莓、火龍果、牦牛等種養植示范基地,共和縣已引進各類專家人才300余名。同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青海省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助推全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借助“昆侖英才”“智匯三江源·助力新青海”“校園引才”等項目,引進教育衛生領域專家人才10名、柔性引進服務團隊5個,切實解決了中高端人才緊缺問題。
因地制宜用英才
筑巢引鳳是推動人才發展的第一步,因地制宜的用好人才是維持長期發展的核心。對此,共和縣持續健全人才工作體制機制,聚焦“四地”建設,深挖本土“田秀才”“土專家”,選派專業技術人員下沉一線歷練,確保因事擇人、靶向用才,切實發揮了人才最大價值。為進一步完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人才工作網絡體系,先后制定出臺《共和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抓人才工作述職評議考核辦法》《共和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共和縣人才工作聯系會議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不斷形成縣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成員單位各司其職、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
現如今,馬文明、何明、項秀才讓等19名優秀“土專家”已成為共和縣內家喻戶曉的“明星”。他們要么是農村的致富能手,要么是具有一技之長的各類“土專家”“田秀才”,在他們的帶動下,村民不僅掌握了技能更實現了增收。這個背后,離不開共和縣持續關注并加大對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力度,通過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鄉村人才管理網絡,分類建立農村實用人才信息庫的有力舉措作為支撐。
來之不易的成績是考卷,也是答卷。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共和縣最鮮明的主題、最激揚的旋律。推動高質量發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共和縣正在進一步創新思路舉措,健全完善機制,壓緊壓實責任,一步一個腳印前行。
?
關鍵詞: 近悅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