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一根小小的平菇菌棒,讓村民生活變了樣。今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調整傳統種植業結構,加快建設食用菌種植基地,一、二期全部投產后,預計年產鮮菇300余噸,實現年產值240余萬元。
試種平菇喜獲豐收
眼下,民和縣西溝鄉麻地溝村種植的平菇到了采摘期。
(相關資料圖)
寬敞的日光式玻璃溫棚里香氣四溢。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齊有序的菇架上,蘑菇掛滿菌棒,幾名婦女提著籃子采摘鮮菇。這些新鮮的蘑菇經過分揀后,將運往民和縣城及附近鄉鎮的蔬菜銷售點。
麻地溝村地處民和縣淺山地區,人均耕地不足兩畝,全村農業生產主要靠傳統種植業。麻地溝村黨支部書記寧智勇說,受自然環境、種植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以前,麻地溝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低下。若遇干旱年,村民收入更是入不敷出。
在曾經種植傳統農作物的土地上種出鮮嫩的蘑菇,這是西溝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一次有益嘗試。西溝鄉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民和一帶銷售的菌類產品絕大多數來自縣外,市場需求量比較大。經過多地走訪和了解,發展設施菌類產業增效快、前景廣,他們便下決心引進到麻地溝村。
2020年,利用中央財政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50萬元,整合村集體原有養殖場補償款47萬元和“一村一品”項目資金60萬元,麻地溝村建設了1224平方米的玻璃節能溫棚,并購置了種菇設備,自主加工菌棒等,發展食用菌產業。
為讓村民盡快掌握蘑菇種植技術,他們找到30多年種植食用菌經驗的專家,對有意愿種植蘑菇的村民開展培訓。經過三個多月的課堂培訓和實地操作,一部分村民率先掌握了蘑菇種植技術。
“這里能種出鮮蘑菇,以前想都不敢想。起初大家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沒想到第一年的收益就很好,而且產量也穩定,大伙兒看到了種植蘑菇的希望。”村民劉滿桂說。
今年年初,西溝鄉麻地溝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建成,首批采摘的平菇很快得到市場的認可。寧智勇說,截至目前,麻地溝村食用菌種植基地上架的菌棒6.2萬個,出菇約1.8萬公斤,實現收益14萬余元。
打造區域知名品牌
短短的六七個月里,銷售蘑菇實現收益14萬余元,提振了當地政府和種植戶的信心。
麻地溝村的蘑菇外形好、肉肥厚、得益于他們采用了綠色、無污染的生產原料和先進的生產工藝。“這些菌棒的原料是玉米芯。”寧智勇說,隨著玉米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起初被丟棄或是用來燒火的玉米芯被加工成飼料。用這些玉米芯、秸稈等做基質制作菌棒,不僅成本低,而且菌棒原料充足。
村民劉滿桂說,自從掌握蘑菇種植技術后,他一直在村里的食用菌基地里打工,從事安放菌棒、采摘蘑菇、分揀蘑菇、打包裝車等工作,每天有100元的收入。
今年在試種平菇成功的基礎上,麻地溝村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加工好的菌棒按成本價轉售給賦閑在家的群眾培育產菇。待蘑菇長成后,村里的合作社再以市場價回收、銷售,帶動周邊更多群眾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石,也是農戶持續增收致富的動力。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西溝鄉政府打造區域知名優勢品牌,讓小小食用菌激發鄉村振興新“蘑力”。
村集體經濟實現破零
產業發展旺,致富勁頭足。今年,麻地溝村繼續投入鄉村振興試點項目資金830萬元,流轉土地19畝,建設陽光鋼架溫棚、冬暖式現代日光溫棚、食用菌標準化生產車間等配套設施。
目前,西溝鄉食用菌基地二期溫室大棚、生產車間晾曬場主體已完工,放置接種菌棒3萬余個,目前正以日均2500個菌棒的生產量加速推進。預計再過一個月,二期5棟溫室大棚將全部完成接種菌棒擺放,預計累計能擺放10萬個菌棒。
西溝鄉有關負責人介紹,食用菌基地建成后,可為附近村民提供一部分穩定的就業崗位,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帶動務工村民增收致富。
農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是西溝鄉農業增效、村民增收的最大瓶頸。今年以來,在縣上的引導和支持下,麻地溝村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便捷的交通優勢,以菌類產品為主導,村集體經濟實現破零,農業發展邁入了快車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