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王瑞欣 報道)秋收季節,紅彤彤的枸杞掛滿枝頭,又是一年豐收季。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德令哈市懷頭他拉農場枸杞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忙著采摘枸杞,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果實隨著產量與銷量的同步增加,現如今已成為農牧民實現增收的“幸福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科學利用自然保護地及森林、草原、濕地、野生動植物等生態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形成了特色種植、綠色養殖、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特色優勢產業。記者從青海省林草局了解到,為有力保障綠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十年間,我省先后出臺《關于推進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青海省“十四五”林草產業發展規劃》《青海省林業生態旅游業項目實施方案》等意見規劃,推動建設了一批具有資源優勢的特色農產品生產企業,“柴達木枸杞”已成為走向全國的知名品牌,而青海也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枸杞種植地區、有機枸杞生產基地。據統計,目前全省枸杞種植面積達到74.8萬畝,認定有機枸杞面積近20萬畝,23家企業正式注冊“柴達木枸杞(柴杞)”商標。
在大通、在互助、在湟中……中藏藥種植成為新興產業,深受農民追捧。從農戶變“藥農”,中藏藥產業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種植觀念,小小的當歸、靈芝帶著農戶們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地處腦山地區的向化藏族鄉,海拔2750—4280米,年平均氣溫0.8℃,土地資源豐富,為中藏藥材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鄉黨委政府結合有利的自然環境,以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為目標,2017年就投入100多萬元,發展中藏藥材種植,鼓勵引導當地有實力的企業積極參與到中藏藥材種植中,通過土地流轉、免費發放種苗、提供種植技術、示范引領、保底回收等舉措,以訂單式經營模式帶動了三角城、達隆、麻莊等貧困村一大批群眾發展當歸、黨參、大黃、黃芪、瑪卡等中藏藥材種植和初加工,使周邊群眾爭相發展的意識不斷提高,借助中藏藥材種植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不斷高漲,群眾“靠天吃飯”自給自足的傳統觀念不斷轉變,實現了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轉變。
目前,全省中藏藥材種植面積近15萬畝,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當歸、黃芪生產基地,并完成了“十八青藥”認定工作。冬蟲夏草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蟲草交易會機制性落地青海。據統計,我省國家級林草龍頭企業已達到6家,省級達到107家,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達到2143個,全省林草產業產值達到394億元。通過就地轉移勞動力、土地流轉等形式參與林草產業發展,農牧民群眾的綠色福祉不斷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