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金秋時節,站在獅頭山頂遠望,金色的梯田層層疊疊,一幢幢紅白相間的村舍掩映在蒼翠樹木中,一幅動人的田園詩畫映入眼簾。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哇麻村,滿溢豐收喜悅,一派生機盎然。
(相關資料圖)
9月21日一大早,村民祁連山趕到地里,準備大干一番。她打量著眼前這片地,“唰唰”兩下扎緊玫紅色頭巾,“這兩天下雨,昨兒個晾了一天,得抓緊時間把最后這幾畝洋芋收掉。”
昨晚接到在外打工的丈夫杜長順的電話,短短幾句祁連山聽出了丈夫的擔心,“放心吧,今年村里聯戶的黨員和鄰居都來幫忙了,比往年收得快,就剩那三畝洋芋了,你在外面安心工作,家里有我。”祁連山說的正是今年年初村里實行的“雙聯雙幫”。
哇麻村和許多傳統村落一樣,青壯年基本都在外打工,一年到頭,婦女既要照顧老人和孩子,還要操心家里的幾畝田地,每到秋收就焦頭爛額。“要發展鄉村振興,這樣可不行!”通過挨家挨戶走訪調研,駐村第一書記郭永龍熟悉了村里的情況,第一時間跟村“兩委”班子商議,提出解決辦法,最終確定以黨建引領作為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實行“支部引領、黨員帶頭、黨群互動、共建共治”的“雙聯雙幫”工作機制。
就這樣,全村47名黨員根據年齡、學歷、服務群眾及發揮模范作用等情況科學劃分為10個黨員互聯互幫小組,黨小組長由學歷較高的年輕黨員擔任,通過加強與行動不便、外出務工黨員的溝通聯系,隨時隨地在小組內開展學習討論,及時把黨支部“聲音”傳達到每一名黨員。同時全村424戶農戶按居住區域分為34個村民互聯互幫小組,小組長由年富力強的34名黨員擔任,要在本組村民身邊“小事”上亮身份,在困難幫扶、環境整治、移風易俗、鄰里關系等中率先帶頭,真正把黨建力量深入到發展治理的神經末梢,最終形成以黨小組長為骨干、黨員聯戶示范帶頭的村級綜合治理發展新模式。
72歲的老黨員白成玉在參加完黨小組學習會時感慨道:“去年地里的活我還能干,年齡大了身體跟不上,兒子在外打工,想找別人幫忙,人家也忙著自家地。好在今年的‘雙聯雙幫’,我的糧食黨員們都幫忙收完了,心里是真踏實。”
眼下,楊有德在自家農場試種的0.67公頃大蔥也到了豐收季,他一邊忙活,一邊信心滿滿地說:“今年的蔥價格好,還沒收完已經賣了九萬元,我打算明年帶著聯點的十戶人家種蔥,把經驗和技術交給他們,帶著大家一起富。”楊有德是第三黨小組組長,也是率先在村里搞起蔬菜和農作物大面積種植的帶頭人,在他的帶動下村里集中種植農作物的農戶多了起來,現在的哇麻村已經有了5家種養殖合作社。
黨員帶頭搞發展,群眾致富動力足,支部引領作用正在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
雖處半腦山地區,但因山勢俊秀、植被茂密、風景秀美,哇麻村先后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國家森林鄉村。村“兩委”充分利用這一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以傳統古村落為依托、深挖鄉土文化,通過“村集體+公司+農戶”模式,打造了占地6500平方米的哇麻古臺鄉村旅游休閑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古村落文化體驗區、特色美食區、民俗文化產品采購區、自助燒烤區……一系列古香古色的體驗,讓哇麻村成為近郊游、鄉村游的好選擇。截至目前,景區共接待游客9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5萬元,直接提供就業崗位30個,間接帶動周邊群眾銷售農副產品。
項目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望著眼前的潺潺流水,郭永龍說,“今年我們在原有景區的基礎上,通過爭取項目資金,投資建成了小型水上樂園、兒童樂園、民宿小院以及占地近2公頃的采摘基地,就是希望能盤活原有的‘沉睡’資源,增強村集體的‘造血’功能,黨群齊心,真正實現村美、民富。”
關鍵詞: 村美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