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青繡到唐卡,從河湟剪紙到傳統木雕……瑰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民間的薪火傳承,展示了青海大力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成果。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整體性保護的特定區域。近年來,我省建成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藏族文化(玉樹)、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等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海西德都蒙古族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等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傳承體系更加完善,區域性整體保護更加有效。
我省通過采取多種保護方式,以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非遺傳承,使一批非遺項目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這些豐富多彩、具有濃郁高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被人熟知,也讓群眾近距離感受到青海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資料圖)
各地文旅部門還將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現代服務業、鄉村文化振興相結合,挖掘文化內涵,通過支持非遺文創產業園區、特色街區、特色小鎮建設,保護和利用各地特色非遺資源發展文化旅游業。
文化生態保護區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舉辦玉樹藏族服飾、泥塑、金屬鍛造等制作技藝各類培訓班共10批,設立石刻傳習基地、囊謙縣熱巴舞傳習基地、雜多縣山歌傳習基地等,不斷培養和壯大傳承隊伍,推動非遺的整體性保護和傳承發展。
德都蒙古文化(海西)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依托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加快挖掘昆侖文化、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等多民族文化遺產,鼓勵傳承人加入多樣性保護隊伍。截至目前,保護區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名、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0項,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5名。
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設立以來,組織群眾開展唐卡、堆繡、石刻、同仁刻板印刷技藝等專項培訓,形成“公司+藝人”的發展模式。2011年至2020年,熱貢文化從業人員增加到3.38萬人,文化產業收入增長到12.6億元,群眾共享保護傳承發展的成果。
在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等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手工技藝類非遺資源成為市場潛力巨大的特色產業。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圣駝民族工藝品有限公司,繡娘們通過巧思和巧手展示精湛的指尖技藝,撒拉族刺繡衍生出了380多種產品,有民族工藝品、文創手工產品等,僅2021年公司銷售額就達到180萬元,帶動160余名繡娘就業。
非遺厚家底轉化為發展新引擎
據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全省現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361項,代表性傳承人3160名。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將青海非遺厚家底轉化為發展的新引擎,讓非遺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時,更好融入現代生活。
近年來,我省在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建設、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非遺數字化保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能力建設、青繡品牌打造提升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各地還通過采取訂單生產、開設網上商城等多種形式,擴大非遺就業工坊產品銷售渠道。
今年9月,省文化和旅游廳批復同意在海東市設立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實驗區設立后,我省將建立健全常態化工作機制,科學編制保護規劃和實施方案,推進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打造河湟文化品牌。
關鍵詞: 生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