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累計新增就業12.67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79.74萬人次、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109.4%……十年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擴大民生支出,把大部分財政支出用于民生事業,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攀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就業,牢牢端穩飯碗
“通過校園招聘,我在中鹽青海昆侖堿業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主要是對所負責區域進行電氣檢測和維修。在這里,我不僅掙到了錢,還在工作中實現了個人價值。”畢業于青海柴達木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劉新龍對記者說。
十年來,海西州城鎮累計新增就業12.67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79.74萬人次。海西州把就業擺在“六穩”“六保”之首,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聚焦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重點就業困難群體,通過促進脫貧勞動力就業、制定出臺就業創業相關政策、在全州城鎮社區和農牧業村建立了公共就業服務站,設立就業聯絡員、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舉辦職業技能培訓班等一系列措施,努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
養老:老有所依老人安享晚年
走進德令哈市火車站街道工業園社區福瑞養老服務中心,三五成群的老人們或是下棋、健身、看電視,或在閑聊話家常……一派溫馨祥和的氣氛。64歲的王梅老人,在這里和老伙伴們一起度過幸福的晚年時光。王梅的幸福感源于兜住民生底線的施政理念,隨著養老服務業發展步伐的加快,海西州不斷加大民生資金投入,優先安排民生工作、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用情用力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教育:基礎設施提升教學資源優化
一棟棟嶄新的教學樓、新建的圖書館、室內體育館、理化實驗室、鄉村學校少年宮、寄宿制學生宿舍樓……在柯魯柯鎮的德令哈市第五中學處處充滿著現代化氣息。“十年前,這里是毛坯土房、土路、土操場,校園里只有兩排榆樹。現在,這里是水泥硬化路、高標準的操場,校園里樹木蔥蘢。除了基礎設施的變化外,學校還開通了校車,接送小學生上下學,同時給學生提供營養餐,孩子們的上學條件真是太好了。”目睹學校十年里發生的巨大變化,該校教師劉燕感慨萬千。
十年來,海西州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推動全州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堅持改善辦學條件、選優配強師資力量、各類教育普及程度顯著提高,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走在全省前列,全州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109.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9.6%,率先在全省通過全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驗收。
就醫:家門口就醫的夢想實現
“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曾經是海西州各族人民群眾最頭疼的愁心事。如今,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化、醫保醫藥政策的全面落實,這些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為讓全州人民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該州通過加快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強化重點專科建設、“互聯網+智慧醫療”、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措施,為海西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如今的海西人民,已經實現了在家門口看病就醫的愿望。“之前,我一直在西寧租房看病,各個方面都很不方便。自從州人民醫院成立血液透析室后,一星期我來三次,每次透析完直接回家,不需要專門有人看護,不用租房子,更重要的是這半年我省了很多錢。”德令哈市河西街道辦事處白水河村村民張森告訴記者。
關鍵詞: 穩穩的幸福